嘉善县文化馆是
嘉善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于1949年12月成立,名称为嘉善县人民文化馆(其前身为:民众教育馆)馆址在魏塘镇中山路55号。1954年1月改称嘉善县文化馆。1958年11月嘉善嘉兴并县,嘉善县文化馆改称魏塘镇文化站。1961年4月嘉善恢复县制,遂在原址恢复嘉善县文化馆。1996年9月因旧城改造
拆迁,临时迁址花园路78号,1999年9月迁入亭桥南路159号。
基本信息
2008年1月,嘉善县文化馆整体迁入位于人民大道的嘉善县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由7幢风格各异的建筑组成。设有展览厅、排练厅、书画创作楼、音乐创作室、多媒体培训教室和多功能文化广场。
嘉善县文化馆2008年在编人员17名,其中
专业技术人员11名,副高级(副研究馆员1名),中级(馆员)6名,初级(助理馆员、管理员)4名。内部机构设置:群文活动创作室、基层活动指导室(老年文化活动辅导室)、《嘉善文化》编辑部(群文调研室)、行政办公室、文化服务中心。
作用
嘉善县文化馆自设立以来一直担负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和辅导培训工作。遵照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为繁荣地方文化艺术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每年举办全县性大中型文艺活动都在20项(次)以上,颇具地方特色的嘉善田歌、故事、舞蹈、水彩画等文艺样式及其艺术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馆办刊物《嘉善文化报》创刊27年来不间断出刊 期,年发行量达5万份。馆办文艺团体嘉善县“信合”群星艺术团由120余名青年业余文艺骨干组成。艺术团下设舞蹈队、戏剧曲艺队、综合乐队、声乐演唱队。馆办活动阵地有“周末大舞台”、“卡拉OK大家唱”。文化馆的大型展厅每年举办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十项(次)以上,文化馆排练厅对外开放,成为培训基层文艺骨干的主要课堂。
嘉善县文化馆
一、机构沿革和基本情况:
1949年12月成立嘉善县人民文化馆,工作人员3人,1951年增到5名,馆址在魏塘镇中山路55号。1954年1月改称嘉善县文化馆,1958年11月嘉善县并入嘉兴县,嘉善县馆改称魏塘文化站,1961年4月嘉善恢复县制,遂在原址恢复嘉善县文化馆。1969年10月,文化馆与电影管理站、剧团合并建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站,1972年2月恢复县文化馆。
馆内部门设置:
1950年设收音站,1951年县
抗美援朝分会、
中苏友好协会和冬学委员会办公室均设在文化馆内。1953年建立有线广播站,1955年4月广播站从馆内划出,单独建立县有线广播站。区文化站3个,1人一站,为文化馆派出机构。1956年5月建立嘉善县图书馆,由县文化馆负责管理。1965年馆内人员增到11人,1972年为15人。1980年起馆内设图书组、文艺辅导组、创作组、宣传组(包括美术、摄影、文物)、行政组5个部门。1985年5月图书组划出单独建立县图书馆,1987年2月文物组划出单独建立县博物馆。1988年7月馆内部门调整为:馆办公室、宣传创作室、文艺辅导室,1992年增设经营办公室。2001年1月起,县文化馆实行新的管理运作机制,调整后内部设置为一室(行政办公室),二部(文艺创作辅导部、嘉善文化编辑部),三中心(艺术展演中心、艺术培训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嘉善县文化馆自2001年1月起实行全员聘用制,2002年在编工作人员19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名,正高级(研究馆员)1名,中级(馆员)5名,初级(助理馆员)3名,(管理员)1名。
嘉善县文化馆原址于1996年9月因旧城改造拆迁,临时迁址花园路78号,1999年9月迁入新址亭桥南路159号。现馆舍面积2580平方米,全部固定资产290万元,其中主要设施、设备有近年新置配套的价值30万元的专业演出音响设备和中、西乐器、摄影摄像、美术等专用设备,馆办艺术培训中心现设有音乐室、练功房、展览厅及各类教室近千平米。
嘉善县文化馆的新馆位于县市民广场南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内,面积为5000平米,此工程已于2002年1月奠基,拟于2003年4月竣工。
二、民间文艺资源:
嘉善的民间文艺蕴藏量较丰富,已拍成电影的《五姑娘》人物原型就取材于嘉善的民间人物传说。下甸庙朱家浜昆曲子弟学校创办于19世纪初,为各地的集成奏培养了300余名骨干,使嘉善的昆曲集成奏繁荣一时,1955年浙江昆剧团曾在下甸庙搜集民间音乐、得昆曲本百余册。嘉善的民间曲艺“宣卷“,解放前盛行于乡间婚丧等礼仪活动。民间舞蹈经过县文化馆的挖掘、整理,有龙舞、马灯舞、荡湖船、狮舞、蚌壳舞、旗伞舞等。嘉善的民间歌谣十分丰富,尤以田歌为甚。
田歌曲调高亢流畅,节奏自由,歌词为本县方言,通俗生动,内容反映种田人的劳动、生活、爱情和田园风光,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流传于嘉善县境内丁栅、陶庄、洪溪等大部分乡镇。建国后全县举办了田歌会唱、田歌学习班等,使田歌得到继承和发展。文化馆从1952年开始搜集田歌资料,1957年编印《田歌词资料》,并将主要曲调记了谱。1987年编印了《嘉善民歌》。本县田歌手多次参加省市文艺会演,1955年2月,丁栅乡张安村著名田歌手沈少泉演唱《五姑娘》获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出奖。1957年田歌手吴福庭演唱的《呆老公》获省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出奖;1958年本县音乐作者和田歌手合编的《黄浦太湖结成亲》,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并由上海唱片厂灌成唱片发行全国。1979年,田歌《捻泥歌》、《三抢战歌》由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88年,又有《插秧妹子》等5首田歌由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放。1989年,代表浙江省的嘉善县6名田歌手在江浙沪吴歌演唱会上演唱《阿拉老公》等6首田歌获优秀表演奖。1993年田歌手顾秀珍、顾有珍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称号。
《五姑娘》是嘉善田歌的代表作之一,是以清咸丰年间发生在嘉善的一个爱情悲剧为内容编唱而成,当时很快流传全县各乡和平湖、嘉兴、青浦、吴江邻县,经久不衰。建国后《五姑娘》经挖掘、整理,先后刊登于《采风》、《浙江民歌选》、《山海经》和《中国民歌》,并被改编成田歌剧和越剧。
近年来,嘉善对田歌的传承和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开展,嘉善的音乐工作者新创作了《南湖的菱花开了》、《蚕花妹子》、《牧牛呼声》等一批新田歌。同时,在部分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开展教唱田歌活动。嘉善县文化局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两地的文化局已二次定期召开“江浙沪毗邻地区田(山)歌研讨会,新发表了一批理论研究文章,文化馆研究馆员金天麟于1995年出版了理论专著《田歌概论》,2001年出版了收录有10部长篇叙事歌词的《江南民间叙事长诗》。
三、主要工作项目及业绩。
1、较早普及农村俱乐部
1954年即在丁栅乡张安村试办俱乐部,1956年全县60的农业社建立农村俱乐部。同年文化馆在天凝等6个乡试办中心俱乐部。1957年全县10个乡全部建立中心俱乐部。嘉善县文化馆被评为浙江省1956年度先进单位。1957年5月丁栅乡文化站唐雪景出席全国群众文化工作中心俱乐部座谈会。1958年后俱乐部活动陷于低潮,1961年恢复建立农村俱乐部,1963年文化馆和曲艺队等单位两次组织文化工作队下乡帮助建立农村俱乐部,1965年全县95的大队建立了俱乐部。
文化大革命初期俱乐部停办,文化大革命后期即提出恢复俱乐部活动。1972年9月在天凝公社召开县农村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学习东顺坚持业余、小型、多样的形式和学习里泽南桥开展讲故事活动的经验,受到省文化局的重视和推广。1980年洪溪福善泾(红旗)大队俱乐部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农村俱乐部活动现场会,1981年团中央奖给福善泾大队俱乐部一台17英寸电视机。
2、故事活动延续至今
1963年3月嘉善县开始组织讲革命故事活动。当时在农村流传着一些黄色、封建迷信故事,毒害着青少年思想。为了让
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在省文化工作队的帮助下,县文化馆在洪溪公社举办故事员训练班,开展讲革命故事活动,并迅速推广全县。1963年11月嘉善县文化馆在省第六次文化行政会议上作了故事活动经验介绍。文化馆、站通过多次举办故事员培训班和故事创作加工会,故事员队伍逐渐壮大,1965年全县故事员达1400余人,演讲《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灯记》、《红岩》、《雷锋》等100多个革命故事,并建立了一支以故事员为主的创作队伍,采用先讲后写和边讲边改的创作方法,以当地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了《毛阿香舌战雌老虎》,《哑巴地主》、《八八九》、《两个少先队员》、《小明买药》等一批颂扬先进、鞭笞落后的新故事。在故事活动中涌现了一批积极分子,洪溪联丰周永年会讲50多个故事,有3000多人次听过他讲的故事;干部唐彩生利用讲故事联系群众,抓好农业生产;里泽南桥吴锦明编讲的故事情节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先后有28个故事在报刊发表。1965年嘉善县被评为省文学创作先进集体,县文化馆何焕和故事员周永年,吴锦明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1966年县文化馆在省第二次农村俱乐部会议上介绍了组织创作革命故事的体会,浙江日报也介绍了洪溪公社、里泽南桥的故事活动情况。
文化大革命中故事活动陷入停顿,“文革”后故事活动迅速恢复,现在电视、卡拉OK等吸引力巨大,但文化馆仍重视故事的宣传、娱乐功能,每年坚持组织故事员到学校、乡村巡回讲演,离休干部唐彩生、魏塘镇文化站的钟爱文仍活跃在乡村、城镇社区的故事会上。1994年以来,文化馆已三次主办嘉兴市新故事比赛;1995年与省群艺馆在嘉善主办省艺术节“新故事大会串”。20多年来本县编印故事选4辑,故事集2本,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故事150多个,县馆金天麟和业余作者吕新建有多篇新故事发表于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杂志。
3、创办《嘉善文化》报
1981年文化馆创办《嘉善文化》月报(后更名为《嘉善文化报》),1988年2月取得内部报刊准印证。1996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县宣传部发文,刊物再次更名为《嘉善文化》。
《嘉善文化》坚持反映时代精神,注重乡土特色,辟有“可爱的嘉善”、“嘉善大特写”、“嘉善史话”、“数风流人物”、“水乡风情”和“民间故事”等专栏,为嘉善人民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学生习作”专栏,深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成为学生写作训练及尝试文学创作的园地。
《嘉善文化》编辑部每年召开笔会,培养业余作者,在《嘉善文化》上发表的作品中,有许多被省、市以上报刊采用,有的还在全国和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嘉善文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我省作家陈玮君说:“我读了《嘉善文化》就象见着十分姣好的美人,心中快活。”在杭州的嘉善籍科技人员李汝来信说:“我和全家每接到贵刊都争着看,因为办得好,既有乡土性,又有趣味性、文学性。”邮电工人姚安琪说:“我写的第一篇文章《话说嘉善的邮电》在《嘉善文化》上发表,从此我爱上了业余写作。”
《嘉善文化》发行量最高时达13000份,目前保持在每期发行6000份,在没有一分财政补助的情况下,保持自收自支基本平衡。创刊21年来已不间断出刊237期,在报道本县重大文化活动,交流活动经验,培养扶持文学新人,交流创作成果,推进中学文学社活动和积累民间文化资料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嘉善建设成为文化名县作出了一份贡献。《嘉善文化》继1994、1997年在全省群文报刊第二、第三次评比获得一等奖后,2001年在全省第四次群文报刊评比中又获一等奖。
4、水彩画创作群体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1991年4月上海水彩画研究会会长严德泰等3位水彩画家到嘉善举办水彩画展,引起嘉善美术作者的浓厚兴趣,县文化部门认为江南水乡的风情比较适宜于水彩画的表现方式,决定组织水彩画创作群体,在美术创作上搞出嘉善的特色。同年9月举办了嘉善县首届水彩画展,画面或夜色渔火,或长虹卧波,或乡村暮色,反映了家乡的风情。上海的水彩画家观后认为,起点较高,选了20幅参加’91上海水彩画年展。蒋彬宽的一幅《水乡人家》入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水彩》专集。此后又连续举办了第二、第三届水彩画展,并赴嘉兴、苏州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了“嘉善水彩画展”。1995年10月和1997年11月分别赴上海美术馆和晋京举办嘉善水彩画展。文化部群文司司长、嘉兴市和嘉善县主要领导和中央美院教授,水彩画专家等出席了开幕式,来宾称赞嘉善的水彩画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嘉善基本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水彩画创作队伍,他们在文化馆组织下经常外出写生,观看资料片和召开创作会议,用画笔描绘精彩的世界,抒发对家乡的爱,有多幅作品入选 ’92、’93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和’92、’93香港·中国水彩画大展,并有几十幅作品发表在省、市以上报刊、杂志上。赵溶的作品《红肚兜》、《春阳》先后入选全国第七届水彩画大展和全国九届美展,朱诚健的作品《我的父亲、母亲》获省新世纪水彩画大展铜奖。
自1997年至今,嘉善水彩画每年都要参加在韩国举办的韩·中·日美术交流展,中方嘉善受邀派员赴韩国参加开幕仪式,主办单位是韩国世友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会。1999年——2001年,曾先后赴上海黄浦区图书馆展览大厅和上海朱屺赡艺术馆举办中·日·韩现代美术交流展,文化馆为承办单位。通过这些展览,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提高我县的美术创作水平。
5、广场文化及民间文艺表演
为适应新时期群众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需求,文化馆于2000年5月向社会筹资制作价值6万元的流动式大舞台,并逐步配置了价值30万元的音响设备,从而为文化馆承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打下了物质基础。三年多来,文化馆承办的,观众超万人的全县性大型广场文艺活动先后有:
1998年10月1日,在思贤广场承办“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暨思贤商贸中心开业庆典”广场文化晚会。
1999年9月28日在泗州公园承办“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大型文化焰火晚会。
1999年12月17日在市民广场举办“迎澳门回归·世纪之光”群众歌咏大会。
2000年9月21日承办“纪念吴镇诞辰720周年广场文化系列活动。
2001年11月1日,在西塘镇文化广场承办“嘉善县民间文艺大会串”等。
文化馆业务干部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深入社区基层,为全县各系统的文化活动提供策划及辅导工作,演艺部近年来为西塘旅游节及全县各类大中型活动提供音响服务每年均在60场次以上。
2001年,文化馆对全县各乡镇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进行了辅导,将那些在嘉善广为流传的“窜树灯”、“调马灯”、“打莲厢”、“挑花篮”、“十旗十伞”等民间舞进行改革创新,通过用音乐、服装、道具、编舞等现代手法,加以重组,使传统的民间舞富于时代性,又不失江南水乡特有的神韵。使之逐步实现民间文艺表现一乡一品,各有特色。例魏塘镇的《火树银花》,杨庙镇的《红灯灯、龙灯灯》、洪溪镇《群马奔腾》、惠民镇的《蚕乡鼓舞》、西塘镇的《鲤鱼跳龙门》都是其中佼佼者。
继’2001中国古镇西塘旅游文化节闭幕式暨大型广场民间艺术展演后,省内外媒体对嘉善的民间舞表演给予高度评价,12月1日,一支350余人的民间舞演出队伍开进大上海,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世纪广场”举行了一场名为“西塘之夜”嘉善民间文艺展演,这台集江南水乡民风民俗的民间舞蹈表演历时一小时三十分。
四、有代表性的辅导对象和成果
1983年5月,文化馆举办农民画学习班,以文化站为依托广泛开展农民画创作活动。1987年姚庄周福珍的《荡湖船》、《划龙船》和里泽宋仁的《春晓牧牛图》入选“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展”,分别赴美国、民主德国和澳大利亚展出。1989年文化馆获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组织辅导三等奖。
1989年2月开展全县民间文学普查,同年10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嘉善县故事卷·谚语卷》出版。
1990年9月文化馆舞蹈队的舞蹈《秧苗青青》参加省音乐舞蹈节获表演二等奖、音乐创作二等奖;10月参加华东六省一市舞蹈研讨会节目交流观摩演出。
2001年10月,文化馆辅导,丁栅镇代表队演出的嘉善民间
民俗舞蹈《旗飞伞舞》晋杭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式暨西湖狂欢节演出,获最佳表演奖。
2001年11月,文化馆辅导,魏塘镇代表队演出的大型广场舞蹈《火树银花》参加省广场民间(灯彩)舞蹈大赛获金奖。
2001年12月,文化馆组织编导的戏剧小品《农夫与美眉》参加省第十二届戏剧小品邀请赛,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
文化馆自80年代起开始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和艺术讲座,二十多年来为企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业余艺术人才,现馆艺术培训中心全年分三期(春季、暑期、秋季)定期办班,开设器乐、舞蹈、文学、书法、美术、电脑、外语等培训班近30个,年培训学员1000人以上。
1988年文化馆进行改革,调整组室,全馆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并重视以文补文工作,馆内先后开设桌球、复印打字、录像发行放映、舞厅、游艺机、广告等多项经营项目。1989年即创利润8万余元,用于补文经费约6万元。1992年成立馆属经济实体银星文化实业公司。每年上交文化馆利润十万元左右,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增强了文化馆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改善了职工的福利。
文化馆是出人才出作品的地方,何焕任文化馆领导近20年,有多篇关于“群众文化管理”方面的文章发表,并参加《群众文化概论》编写和文化部召开的文化馆条例审稿座谈会,朱殷治任文化馆长近10年,他在抓好文化馆业务的同时,努力开拓补文项目,加强管理,建立经济实体,1994年经营利润达14.8万元。金天麟以《嘉善文化》为园地,培养了不少文学新人;他本人在民间文艺方面的创作和研究取得较大的成就,仅从1994年以来,就出版了八部小说、故事集和二部民间文艺理论专著,1999年被批准破格晋升为研究馆员。韩金梅运用群众文化心理学指导群众文化管理,并广泛涉猎文学、音乐、书画,作品多有发表获奖,并有小说集和影视剧本出版。周向阳组织辅导群众摄影出了不少好作品。本人有大量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入选获奖,并有多件作品发表于国家级刊物。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嘉善县文化馆获得“嘉善田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所获荣誉
2021年11月18日,入选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一级文化馆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