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也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在细胞的前体(precursors)阶段已能与其他髓系细胞区别,体外培养可分离出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eosinophil committed cell)。血中嗜酸性粒细胞量在昼夜有明显变化,清晨较低,夜间较高。其周期变化与血中肾上腺皮质的糖皮质激素呈负相关,糖皮质激素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反之,嗜酸性粒细胞则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早期嗜酸性粒细胞所含的颗粒较大,后期细胞所含的颗粒较小。
正常值
血细胞自动计数仪:(50-300)×10/L (50-300/mm)。
临床意义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 过敏性疾患: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结节性多动脉炎、药物过敏、血清病等。 ② 皮肤病: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痒疹、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湿疹等。 ③ 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囊虫病等。 ④ 感染症:猩红热、麻疹潜伏期、吕弗琉(Löffler)综合征、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 ⑤ 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恶性贫血、家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⑥ 其他:放射线照射后、卵巢肿瘤、肉样瘤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① 感染: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② 药物:用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③ 应激状态。
注意事项
白细胞分类受技术因素和细胞分布因素等原因而有较大变异,故分类计数的离散度较大,且分类中占大比例的如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变异呈正态分布,占小比例的如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呈普哇松分布。根据Rümke等研究,白细胞分类计数的95%及99%可信限范围,可参见下表(表1)查得。例如某血片作200个白细胞分类,其中粒细胞为60%(p),其他细胞为40%(q),则出现p可能性的标准误(SEp)为 ,n为计数的细胞数,查表Low95%及High95%行与p60,q40列,相交处得53及67,即本例分类95%可信限最低为53%,最高为67%,同理99%可信限为51%-69%。也即对同份血片或同一病人的另一张血片再作白细胞分类计数时,有95%的可能性,粒细胞的分类计数范围在53%-67%,99%的可能性范围为51%-69%。超出此范围的即认为分类计数误差过大,不符质量要求,应予重视。
相关疾病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皮肤颌口虫病,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相关巩膜炎,妊娠性哮喘,激素抵抗型哮喘,细粒棘球蚴病,四川并殖吸虫病,片吸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阴道美丽筒线虫病
相关症状
嗜酸细胞增加,类风湿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