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鬣蜥,
有鳞目鬣蜥科。头长略大于头宽,两倍于头高。耳孔大,喉部有褶。体宽且平,皮褶位于两侧,尾长是头体长的2倍。四肢上部为有棱的大鳞。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部及焉耆盆地的荒漠草原。
头体长108~140毫米,尾长195~222毫米。头锥形,背面无对称大鳞;下方至鼓膜上缘有1行纵鳞;枕部、鼓膜下方、颈侧有锥鳞;上唇鳞14枚。背鳞微弱起棱,覆瓦状排列;腹鳞光滑,横列。尾基粗壮扁平,往后渐成圆柱形;尾鳞排列成环,具强棱。背面灰棕色,自颈背至躯干前部、尾背有灰白色横纹及纵列圆斑;头背多黑点,颏下有蓝灰色云斑。雄蜥尾端之半黑色,颈背部有菊黄色横纹3~4条。
栖居于西藏高原海拔2300~4100米的山间岩缝及乱石间,新疆境内则生活在海拔1400米的荒漠草原。常于不易攀登的悬崖峭壁顶上挖洞而居。有时也穴居于沙枣树下,白天成对地爬上树去,藉其利爪攀援枝桠,扑食昆虫,但也取食野草及花瓣。雌蜥在7月下旬至8月初产卵6~8枚于土埂缝隙或洞穴中,卵白色,椭圆形,卵径7.0毫米×9.50毫米;幼蜥于9月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