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
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商密(今河南南阳市淅川县西南)、於中(今河南南阳市西峡县东)两地的合称,位于秦岭南麓、丹水与淅水的交汇处,为
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历史沿革
春秋
春秋时的商於,指代楚国的商密、於中之地(今河南淅川、西峡一带)。
旧说春秋时代楚的商县即是汉代弘农郡商县,亦即战国时代卫鞅的封邑。《左传》文公十年载:楚在城濮之战失败后,司马
子西(即斗宜申)自杀未死,楚成王“使为商公”,子西“沿汉泝江,将人郢”,楚成王把他改为工尹。杜注:“商,楚邑。今上雒商县。”商县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商洛镇。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对杜预之说表示怀疑,认为“楚成王时楚地未至商州,其使子西为商公,或在商密之地。”商密原为郡之国都,在今河南淅川西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秦晋伐鄀。楚
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杜注:“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肯定江氏之说,认为商密“界湖北之西,滨近汉水,其东南行,由今襄阳、荆门以至荆州,与传‘沿汉泝江’合”。这个见解是正确的。
战国
公元前340年,秦国封商鞅于於商,此於商(陕西商洛)与楚国的商於(河南丹淅)并非一地。
汉代弘农郡商县原名为於或邬,是秦孝公分封卫鞅在此地之后改名为商的。《水经注·漳水》和《路史·国名纪己》引《竹书纪年》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商又称为於商。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说:“於读为乌,当即邬也,旧止名邬,今改名日商,故谓之於商。”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既然此地(陕西商洛)是封给商君以后改名为商的,可知后人把此地说成是商代始祖契的封邑,或说成是春秋时楚的商县所在,都是出于附会。《史记·商君列传》载:“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集解》引徐广之说,谓即弘农商县,这是正确的。《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商县下也说:“秦相卫鞅邑也。”《索隐》和《正义》都把於、商说成两地而合称於商,是错误的。《正义》说於“在邓州内乡县东七里”,在今河南西峡东,它和在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的商,相距二百五十里以上,当时商君的封地不可能如此广大。
当时地名於商之外,又有地名商於。商君受封于邬当年,秦国确实从武关南下侵楚,侵占了楚国的商於地区。因此,到楚怀王年间,就有张仪诈归商於之地之举。《史记·张仪列传》和《楚世家》都说张仪欺骗楚怀王,“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列传》索隐把商於解释为二地的合称,说商与於相距二百余里,也是错误的。《楚世家》集解说:“商於之地,在今顺阳郡南(内)乡、丹水二县,有商城在於中,故谓之商於”,这是正确的。《水经注·丹水》也说:‘丹水迳流两县(指内乡、丹水两县)之间,历於中之北,所谓商於者也。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谓以此矣。”所谓“有商城在於中”,这个商城即是商密,在今淅川西南,於在今西峡东,两地很近,因此可以称为商於。这个商城正是春秋时代楚的商县所在,前人因为对两个商城分辨不清,对於商和商於的解释也常误合为一。
汉唐以降
至迟到司马迁提出“商於六百里地”的说法之时,汉代人已经有把商君的商(武关内,陕西商洛)与楚国的商於(武关外,河南丹淅)混为一谈的趋势了(因楚国丹淅的商於并无六百里之广)。
但南北朝时期,仍有一些学者对两个商作了较好的区分。如上节所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径流两县(南乡、丹水),历于中北,所谓商於者也。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谓以此矣。”刘宋裴胭《史记集解》:“商於之地在今顺阳郡南乡、丹水二县有商城在於中,故谓之商於。”由此可以看到南北朝学者所指的商於之地,位置是在丹水与淅水的交汇处,商於并没有分开,还是一地之名,属于楚国。
到唐时期,商於之地开始一分为二,成为了“商”和“於”两地,“於”西走入了淅川,而“商”则北移到了商洛。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丹水及商属弘农,今言顺阳者是。魏晋始分置顺阳郡,商城、丹水俱隶之。”又引刘氏言:商,今商州,有古商城,其西二百余里有古於城。”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商洛县则古商国城也。到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所说的商於之地,已直言商於就是商洛,干脆连丹淅的范围也不要了:“商州,上洛郡,今理上洛县。古商於之地,禹贡梁州之城。……战国时其地属秦,卫鞅封于商邑,后属内史理。汉元鼎四年于此置上洛县属,地理志云上洛属弘农郡。”
到清时期则出现了折中的看法,以顾观光为主,认为“自今陕西西安府之商州,迤逦而东,至河南南阳府之内乡县,皆古商、於地矣。”在这一段历史地理的沿革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清人自然是承袭了唐宋以来的观点,而又无法抹去商於原本属楚的历史记载,故而才有了一套商於连绵两省地势广阔的说词。
地理环境
由于历史上混淆了武关内秦国的於商和武关外楚国的商於,因此现在商於的指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
狭义的商於指楚国的商密、於中之地,在丹水与淅水的交汇处(包括今河南淅川县、内乡县和西峡县地区)。《
读史方舆纪要》:“丹水城在南阳府邓州内乡县西南百二十里,去丹水二百步,本古国,又为商密地。”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的寺湾发现了一座先秦古城,很可能就是商密。
广义
广义的商於囊括了秦、楚的两个商,逐渐演变出商於古道的内涵。后世的“武关道”又名“商山路“,春秋战国时开辟,是起自长安,经蓝田、商州(陕西商洛),至河南内乡、邓州之间道路的统称,全长约六百里,是连接关中地区与江汉地区的重要道路。是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盛唐时丹江通道仅次于长安至开封道路(大驿路)的次驿路,居当时全国驿路交通第二位。
1996年,国道312(上海—
霍尔果斯)公路建成,贯通秦岭的公路隧道——
牧护关隧道竣工,行人与车基本不在原
商於古道,该道也终于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车轮前行的进程中,隐匿于淡淡的历史烟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