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埠街
南京市鼓楼区境内道路
商埠街位于南京市鼓楼区老下关一带,因商埠局而得名,位于惠民河西,北起惠民桥,南至中山桥。原是荒地抒田,曾在李家坪。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成立招商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商务局,清宣统三年(1911年)后遂改名为“商埠街”。
名称由来
商埠街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惠民河西边。南起中山北路,北至惠民桥。1911年因商务局设此,故名。曾名李家圩。商埠街的命名与以手工作坊或商市来命名的明瓦廊网巾市等不同。它是在南京开放为商埠之后才出现的,如何建港成为商埠,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
历史沿革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深入。他们发现南京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还是长江下游政治、经济和交通的中心。控制了南京,就等于占有了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长江三角洲和巢湖平原。
清咸丰八年(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两国胁迫清朝政府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到内地传教、游历、经商,外国船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当时南京已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慑于太平军的威力,英法等国侵略者不敢贸然来此经商,南京开埠的事宜被迫暂时搁置下来。
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下南京城后,大肆烧杀掠夺,使南京“元气大伤,商民疲困”,英法等国见无通商价值,一时又无兴趣来此建造码头通航,南京开埠的事再次被搁置。而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则于1868年在长江开辟航线后,立即在下关建了一处洋棚(简易码头)。
清同治十年(1871年),李鸿章令朱其昂试办轮船招商局,委派庄椿山为司事。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招商局正式开业后,就在下关设立棚厂,接运客商。这是商埠的最初阶段。
清光绪九年(1883年),在两江总督的命令下,建造了正规码头,设立营船,开始了近代史上南京港的营运业务。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帝国主义者眼看这里有利可图,英法等国便与清政府再次订了《修改长江通商章程》,并胁令于次年开办。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南京终于被开放为商埠。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于长江航运繁忙,成立内河招商局,专司江、浙两省的内河航运业务,在南京设立分局。此后,来往船只猛增,外商蜂拥而至,下关原有设施巳不敷使用,于是纷纷添建楼房,改拓街道,增设货栈,开办学堂,新建教堂,安装路灯,设立巡警分局及清道站等,一条新兴的繁华街市已经形成,这条街即被称为“商埠街”。
参考资料
商埠街.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4 08:14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