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渠道
工商管理领域术语
商品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所经过的通 道。包括商品流通的途径、环节、形式等等。但商品不会自已从生产领域走到消费领域,需要借助于监护人即商品所有者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商品经营活动。
名词释义
是由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特点以及商品本身的自然性质(物理的和化学的)等因素决定的。
现阶段商品流通渠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①产销合一的渠道,亦称产销直接联系的渠道。即由生产者把商品直接卖给消费者,不需要商人或商业部门在买卖中间作媒介。②产销分离的渠道,亦称商业渠道。即由商业部门组织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先由商业部门收购进来,经过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然后再转卖到消费者手中。③产销结合的渠道。即由生产部门和商业部门先后有序地共同组织和完成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先由生产部门的推销机构完成一段商品流通过程,再由商业部门继续完成商品流通的其他过程,直到最后卖给消费者。
上述商品流通渠道,按照具体的商品流转路线不同,又有多种具体组织形式。在中国,产销直接联系的渠道包括:农村集市贸易、城市农贸市场、工厂或农场的自销门市部和某些大型专用设备的定点供应等。商业渠道包括:①只经零售商业媒介的,如厂店挂钩;②经过单个批发和零售环节媒介的,主要是地产地销商品;③经过多个批发环节和单个零售环节媒介的,如某些集中生产分散消费的工业品或某些分散生产集中消费的农产品,往往要经过产地批发环节到中转地、集散地和销地批发环节,最后经过零售商业出售给消费者。产销结合的渠道包括:生产部门的推销机构只经营产地批发,或同时经营中转地批发,或进一步经营到销地批发。经过上述批发,再由商业部门经营。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组织社会商品流通,一般是根据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特点,根据商品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节约商品流通费用的要求,选择合理的商品流通渠道。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社会主义商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承担着组织社会商品流通的主要任务。以商业渠道为主,有利于生产部门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有利于合理地组织商品流通,减少流通过程中的劳动消耗,节省流通费用。但是,在发展商业渠道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其他商品流通渠道,以及各种渠道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与渠道的纵向联系形成四通八达的渠道网络。只有在纵横交错的多渠道流通的条件下,才有利于开展竞争,活跃市场,做到货畅其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17 19:4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