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艺术(唐山花吹),
河北省曹妃甸区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
唐山花吹是鼓吹乐的一个分支。包括唢呐、鼓、镲三个部分,严格来说,花吹应该叫花奏,因为唢呐是吹的,鼓和镲是打击的。由于鼓吹乐以唢呐为主奏,所以简称花吹。它是以手中的乐器为载体,集演奏表演于一身。
唐山花吹则是在鼓吹乐正常吹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百年来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伴随着唐山当地的民风民俗成长起来。
唐山花吹起源于唐山,以抚宁、唐山最为集中。唐山花吹是民国时期唢呐艺人“金财”发明的一种唢呐吹奏形式,传承发展已有百年历史。
基本特征
演奏技巧
唐山花吹是以鼓吹乐正常吹奏为基础,包含吹奏、打击、拉弹三大技巧,并开创“卡戏”“口启子”“翻腕”等多种花活技巧一般采用口吐鼻吸的循环换气法演奏,音色脆亮辉煌,音量宏大,穿透力强,适于户外演奏。
唐山花吹以高音小唢呐为主奏乐器,运用“地蕾花”“四合四”“上上工尺”“将军令”等唢呐曲牌,发展演变出“滑音、嘟噜音、单吐、双吐、双咔、穿三件”等唢呐花吹技巧。唐山花吹擅长将单个曲目连缀套曲鼓吹,它是通过一定程式的乐队组合,把数首单牌子的乐曲按民间礼仪活动的内容有选择地以变换节奏或转调等演奏方法紧密的衔接在一起的连奏形式。
唐山花吹的演奏速度一般以慢速转中速或以慢速转快速而收尾,花吹艺人转调变奏技巧(一般多由原调转入属调或下属调),再加之打击乐的贯穿,使得整个乐曲更加丰富多彩。
唐山花吹音量洪大,音色脆亮,穿透力强。花吹由两支大杆喇叭(杆长一尺一寸)、一个堂鼓和一副小钹组成,喇叭为主奏乐器,鼓、钹为伴奏乐器。喇叭演奏一般采用口吐鼻吸的循环换气法,演奏技巧主要有反腕、点、剜、正反摩挲、单双倒手、倒杆、摘碗、呼哈卡、正反转碗、甩碗、推拉碗、套碗、横呜噜、正反翻转、平转、口曲子卡、鼻子吹卡等。堂鼓花奏和小钹花奏技巧也十分丰富,堂鼓花奏技巧包括单点、双点、嘟噜点、艺人指路、单双端肩、摇肩、前点后坐、前后双戳、翻腕、单双转、单双击圈、点打、颠打、垫打、捻打、阴阳打、交叉打、双击、仿军鼓、升调打等,小钹花奏技巧则包括正反打、绕打、点打、边打、摩打、揉打、敞打、闷打、背打、腿下打、头后打等。花吹具有演奏灵活、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
曲调分类
唐山民间曲调为唐山花吹提供了广泛的演奏素材,行内素有“牌子十四套,小曲赛牛毛,九辈吹喇叭,有曲没练着”的教训。由于花吹演奏时,演奏者的手要做抹、点、剜、捻、拔三节等多种表演动作,故诸多曲目均具有节奏简单、音域较窄的特点。
唐山花吹常演绎的传统曲调有三大类:一是喜事曲目,如《醉太平》《百鸟朝凤》《八仙庆寿》《工尺上》《梳头曲》《上轿》等。二是丧事曲目,如《哭黄天》《三不应》《寄生草》《小祭腔》《四来燕落》《老关调子》《一江风》《鹧鸪》《泰山顶子》《小开门》《八条龙》《抱龙台》、《柳河阴》等。三是秧歌花会曲目,如《闹花灯》《新春乐》《姑娘爱》《小扇美》《满江红》《旱车曲》《跑驴》《小车会》《句句双》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唐山花吹是民间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华北鼓吹乐的重要品种,在传统音乐及地方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分析提炼唐山花吹音乐和演奏技巧上的艺术特征,提出唐山花吹艺术传承、创新和保护措施,这对唐山花吹的普及、繁荣和现代民族民间音乐创作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传承状况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由于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花吹活动日益萎缩,艺人日益减少,艺人年龄普遍偏高,后继乏人,已濒临失传的境地。能全面掌握唐山花吹的艺人屈指可数。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唐山花吹的传统生存环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面临传承断档、后继乏人的局面,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传承人物
姚少林,男,1949年生,2009年15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唐海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8年6月,唢呐艺术(唐山花吹)校园保护传承培训基地在曹妃甸区十一农场小学挂牌成立。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唐山市曹妃甸区文化馆获得“唢呐艺术(唐山花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项目保护单位唐山市曹妃甸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10月,唐山音乐家刘荣德编写的专著《唐山花吹》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制作的《唐山花吹》国际宣传片也同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