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疹
中医症名
唇疹,中医症名,又称唇部单纯疱疹。指发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细小疮疹。可由胃脾火盛、胃肠湿热化火、感受外邪疱疹病毒所致。
名词解释
指发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细小疮疹。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病名,复发性唇疱疹。是出现于嘴唇或鼻孔边缘的感染。由具有传染性的疱疹一型病毒所引起。唇疮出现初期,患处会出现痕痒和灼热,然后出现水泡,之后会演变成溃疡。
病因
可由胃脾火盛、胃肠湿热化火、感受外邪疱疹病毒所致。
病机
脾胃火盛,外邪相侵,唇生疱疹。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唇部淡红微肿,上、下唇或口角的皮肤、黏膜上出现疹粒,状如小粟,溃破则见黄水,或痒或痛。
胃火炽盛者,唇部红肿发热,痒痛,干性破损为主;兼见渴喜冷饮,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等。
脾经湿热化火所致者,,痛痒兼作,溃破流黄水,浸淫糜烂;兼见情志抑郁,易怒,胸闷口干;舌红,苔黄浊或黄腻,脉弦滑。
肠胃湿热化火见生本病者,口角流涎,睡时更甚,口角糜烂;兼见多食易饥,烦躁,嗜睡,脐周痛,多烂,肛门作痒,小便黄赤等。
辩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唇部淡红微肿,上、下唇或口角的皮肤、黏膜上出现疹粒,状如小粟,溃破则见黄水,或痒或痛。
二、治疗原则
清胃泻火,凉血解毒
三、证治分类
1.内治法
治则:清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清胃汤加减:石膏,黄芩,生地,丹皮,黄连,升麻,大青叶,生甘草。
方解:石膏、升麻清胃泻火;黄芩、黄连泻火解毒;生地大青叶凉血解毒;生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法:脾经郁火者,可用泻黄散以治脾胃伏火的口疮口臭、口干唇燥;小儿肠胃湿热上困者,小儿疳虫兼见唇部疱疹者,可先用连梅安蛔汤。
2.外治法
疱疹流黄水这,可外擦青黛散;结干痂者,可涂黄连膏;疱疹糜烂者,可用黄柏、野蔷薇根二味等分研末,或者白荷花瓣贴于疱疹处。
转归预后
如不搔抓,无继发感染等,可在数天内自行干燥结痂,落痂即愈。本病预后良好。
预防调护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饮食清淡,加强阳光晒露,不过饱,不饮酒,戒烟及辛辣,不过食煎炒炙缚。
文献摘要
1.《灵枢·经脉篇》:“唇生细粒小疱,时流黄水,或痒或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6 11:23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
病机
诊查要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