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炎
唇炎
唇炎(cheilitis)是发生于唇部的炎症性疾病的总称,是特发于唇部的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各个年龄段皆可发生,病情反复,时轻时重,寒冷干燥季节好发。导致唇炎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唇炎病因有所不同,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气候干燥、日晒风吹、有舔唇咬唇不良习惯、感染、过敏、使用低劣的化妆品、唇膏和口红、情绪不佳等。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嘴唇干燥、脱皮、皲裂、结痂,有时还出现水泡、渗出液,严重的病例可能伴有溃疡和出血。
分型
根据病程长短分类
可分为急性唇炎和慢性唇炎。
急性唇炎
指突然发生的、短期内严重的唇部炎症。症状包括疼痛、红肿、烧灼感和可能的溃疡。急性唇炎可能是由烫伤、化学物质刺激或病毒感染引起的。
慢性唇炎
指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的唇部炎症。症状包括干燥、脱屑、裂缝和可能的慢性疼痛。慢性唇炎通常由外部刺激、过敏反应、真菌感染或慢性疾病引起的。
根据临床症状特征分类
可分为糜烂性唇炎、湿疹性唇炎、脱屑性唇炎。
表现为唇部红肿、潮湿、溃疡、糜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等。
常见于干性皮肤或有过敏史的人群,表现为唇部皮肤干燥、瘙痒、红肿、起皮,严重时可能出现破溃和渗液。其主要原因是皮肤的过敏反应或湿疹病变。
症状主要是唇部皮肤出现脱屑、干燥、裂纹等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环境干燥或唇部皮肤缺乏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根据病因病理分类
可分为慢性非特异性唇炎、腺性唇炎、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梅-罗综合征、光化性唇炎和超敏反应性唇炎等。
病因
唇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公认的致病因素有日光照射、气候变化、局部刺激、辛辣食物、接触化妆品或药物、精神情绪因素等。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诱发因素
腺性唇炎
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
诱发因素
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
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诱发因素
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原始淋巴组织在光辐射下增生有关。
浆细胞性唇炎
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诱发因素
肉芽肿性唇炎
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诱发因素
可能与细菌感染、过敏反应、血管舒缩紊乱、遗传因素等有关。
梅-罗综合征
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诱发因素
可能与遗传、感染、过敏、局部血管循环障碍有关。
光化性唇炎
顾名思义,是由于过度日光照射引起的唇炎,可能是对日光中紫外线过敏所致。
超敏反应性唇炎
超敏反应性唇炎是因接触一些过敏原后引起的唇炎,包括鱼、虾、蛋、奶等食物,抗生素软膏,磺胺类药物,化妆唇膏,细菌感染等。这些接触物本身没有刺激性,超敏体质者接触后才会发病。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唇炎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所不同。
高发人群
症状
早期症状
不同病因导致的唇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所以唇炎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见唇部肿胀、脱皮、渗出等,甚至可能继发感染而出现脓痂。
常见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以分为以脱屑为主的慢性脱屑性唇炎和以渗出、糜烂为主的慢性糜烂性唇炎。
慢性脱屑性唇炎多见于30岁以前女性,上下唇都可能发生,但下唇为重。通常以唇部反复干燥、脱屑、发胀发痒、灼热疼痛、渗出结痂为主要特征。
慢性糜烂性唇炎表现为上下唇红部反复糜烂、渗出明显、结痂剥脱。症状可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通常以唇部肿胀肥厚为特征,好发于中年。
多见于下唇,偶尔出现上下唇同时肿胀,翻开唇内侧可见黏膜面有针头大小如筛孔样排列的导管口,挤压有露珠状的黏液排出,触诊可扪及小结节。
若继发感染,则排出脓液。
长期不愈可发生癌变。
青壮年女性多见。
多见于下唇,触诊质韧或有结节。
主要表现为淡黄色痂皮覆盖,局部弥漫肿胀,伴阵发性剧烈瘙痒感。
各年龄可见。
没有特征性表现,可见黏膜潮红、糜烂、肿胀。有些没有糜烂,可见边界清楚的暗红色水肿性斑块,表面有涂漆样光泽。
多在青壮年发病,上唇较多见。
通常表现为弥漫性反复肿胀,从一侧唇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另一侧。局部柔软或质韧,无痛无瘙痒,按压有垫褥的感觉,不凹陷。唇周皮肤可潮红或暗红。
多在青年时发生。
以反复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三联征为临床特征。还可能出现偏头痛、听觉过敏、唾液分泌过多或过少、面部感觉迟钝等症状。
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下唇多见。有明显的季节性,往往春、夏季多发。发作前受过日光照射,有干燥脱屑样或者湿疹糜烂样表现。症状较轻,2~4周可自行恢复,如长期不愈易演变成鳞癌。
一种是接触性口炎,发病较慢,接触过敏原后要2~3天才开始出现黏膜充血红肿,或形成红斑,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糜烂或溃疡,表面有假膜覆盖。另一种急性发病的称为血管神经性水肿,又称巨型荨麻疹。
局部嘴唇黏膜瘙痒、灼热痛,然后慢慢肿胀,嘴唇变得肥厚、表面光亮、按压较韧不凹陷。可在数小时或1~2日消退,不留痕迹。上唇较下唇多见。
临床表现
由于唇部肿胀、痒痛,患者常不自觉舔唇、咬唇,甚至手撕皮屑,造成唇部破溃、出血、反复结痂,甚至可能继发感染而出现脓痂。
若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可致唇部长期肿胀肥厚,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进食、言语,甚至发生恶变。
就医
不同唇炎的疾病进程不一样,部分唇炎在去掉刺激因素后可自行恢复,若病情反复、时重时轻、持续不愈,建议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建议到口腔科就诊。如果病情持续,建议前往有特设口腔黏膜科的医院寻求专家帮助。
相关检查
大多数唇炎都可以依据患者的病史、典型临床表现作出诊断。
对于浆细胞性唇炎或病变严重、长期不愈者,可能需要在局麻下切取一小块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各种类型的唇炎除了需要互相鉴别以外,还要与一些其他口腔黏膜疾病和全身疾病进行鉴别。一般情况下,医生通过患者病史、症状表现即可有效鉴别,必要时会辅以病理学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
慢性脱屑性唇炎需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引起的唇炎、慢性光化性唇炎、念珠菌感染性唇炎相鉴别,慢性糜烂性唇炎应与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多形性红斑相鉴别。
需与肉芽肿性唇炎、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唇部黏液腺囊肿相鉴别。
需与慢性糜烂性唇炎、盘状红斑狼疮、唇部扁平苔藓、腺性唇炎相鉴别。
需与浆细胞瘤、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唇部扁平苔藓相鉴别。
需与牙源性感染引起的唇部肿胀、唇血管神经性水肿、克罗恩病相鉴别。
需与贝尔面瘫、沟纹舌、慢性糜烂性唇炎、腺性唇炎相鉴别。
需与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唇疱疹、慢性非特异性唇炎、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等鉴别。
需与颌面部蜂窝织炎相鉴别。
治疗
如果出现了唇炎的相关症状,应及早去除可能引起唇炎的刺激因素,早期局部湿敷是基础措施,涂抹唇膏等是进一步保湿及消炎的措施。若未见缓解,需进一步治疗,目前对于唇炎的治疗以局部用药、对症治疗为主。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应尽快去除刺激因素,以局部湿敷为主。
一般治疗
避免刺激因素是首要措施,例如改变咬唇、舔唇等不良习惯,戒除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日晒、风吹、寒冷刺激,停止使用可疑的食物、药物、化妆唇膏等。
唇部湿敷联合微波治疗对唇炎疗效较好。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局部治疗
通常以局部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全身治疗
全身药物治疗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案,但可以辅助、增强和巩固局部治疗的效果。
维生素A可减少唇部黏膜脱屑;维生素B可促进黏膜生长。
局部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口服泼尼松等激素药物治疗,但需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
对激素疗效不佳或为避免激素的副作用,可选用抗微生物药物,如氯法齐明、甲硝唑、米诺环素。
过敏者可服用抗过敏药,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
手术治疗
通常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个别嘴唇特别肥厚,患者强烈要求美观时,可考虑唇部整形术恢复唇部外形。但因不能去除病因,因此复发率较高。
对于怀疑癌变或已经癌变的患者要尽快手术。
中医治疗
中医将唇炎归于“唇风”范畴,治疗强调祛风清热、补血润燥、淡渗利湿的原则。不同类型唇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均不相同,有中医将该病分为脾胃湿热型、风火上乘型和血虚化燥型,根据分型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不过中医分型治疗缺乏统一的分型评定标准,不同的中医可能分型不一,治疗方法也不同。如想用中医治疗唇炎,请听从专业的中医建议。
预后
唇炎大多可以恢复,预后良好,但也可能反复出现、时轻时重,这与唇炎的病因有关。症状较轻者可自愈,症状反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尽量避免可能诱发唇炎的刺激因素,养成护唇的好习惯可以减少唇炎的发生。
并发症
由于唇部肿胀、痒痛,患者常不自觉舔唇、咬唇,甚至手撕皮屑,造成唇部破溃、出血、反复结痂,容易继发感染。
严重的或反复发作的唇炎可能导致皮肤组织受损,长期不愈合的溃疡会形成疤痕,影响外观和功能。
慢性的唇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疼痛和不适会让患者感到烦躁、抑郁,甚至会影响生活质量。
某些唇炎如腺性唇炎、光敏性唇炎,如果反复发生、长期不愈,可能发生癌变。
预防及日常护理
唇炎会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社交,除严格遵医嘱按时用药外,患者的自我管理、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对唇炎的控制具有意义。
日常生活管理
特别注意事项
唇炎是发生在唇部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唇炎本身分类较多,且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系统红斑狼疮、糖尿病引起的唇炎,以及其他口腔黏膜病如口角炎、干燥综合征等也可能会在唇部表现出类似的症状,需加鉴别后才能对症治疗。
预防
避免可能诱发唇炎的因素是关键,例如改变咬唇、舔唇等不良习惯,戒除烟酒,忌食辛辣食物,避免风吹、寒冷刺激,保持唇部湿润等。
发展史
唇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的人们对唇炎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和治疗方法,因此在发展早期,唇炎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自然愈合和民间传统治疗方法。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唇炎的认识逐渐深入。在古代医学著作中出现了对唇炎症状、成因和治疗的记载。关于本病始见于《黄帝内经》,曰“舌焦唇槁,腊干嗌燥”。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唇炎的认知和治疗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研究进展
病因研究进展
2022年04月05日,广州市南粤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口腔黏膜专科专家组基于中医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之经典理论, 从中医 “脾胃论” 理论与现代医学 “菌群稳态” 角度切入对慢性唇炎的病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其临床辨治有所裨益。
治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许多学者把目光放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唇炎上,并发现此法具有内外兼施、标本同治的效果。
参考来源: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21:17
目录
概述
分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