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
汉语词语
哭丧是中国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丧葬习俗的一大特色,以哭的形式寄托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纪念长辈的生平事迹。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释义
【词语】 哭丧
全拼】: 【kūsāng】
【释义】: 一种以哭的形式表达哀思的礼俗。
【词语】 哭丧棒
【全拼】: 【kūsāngbàng】
【释义】: 旧俗出殡时孝子拄的棍子。
【词语】 哭丧着脸(现代汉语词典中为sang轻声)
【全拼】: 【kū sangzheliǎn】
【释义】: 心里不痛快,脸上流露出很不高兴的样子。
简介
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其次,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薤露》、《蒿里》。而且分别规定了《薤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田横
起源
哭丧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有趣的是,挽歌习俗流行起来之后,唱挽歌的场合就不限于出殡送葬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
形式
职业
哭丧也是一种职业,但是这个职业很少了,在城市里基本消失,现今一般残留在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
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
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数,如《三点水》、《麻雀闹阵》。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哭丧业正在悄然兴起,并成星火之势,职业哭丧人用他们的泪水和哭声在演绎人间悲喜的同时,也为自己赚取钱财。
批判
道家
古人讲「太上忘情」,太上是最高明的人、是圣人。「太上忘情」并非无情,而是有情,但是却把它放到好像忘了的层次。照原始的解释,忘情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忘言不是说把要说的话给忘了,而是默默的体味它的意思,不以说话来表达。忘情也是如此,忘情绝不是无情,而是有情的,可是有情却不为情牵、不为情困,要把情处理得豁达洒脱。有情是好的,但是有情一有到沾滞、一有到不洒脱的地步,就把情给弄得乌烟瘴气了。「圣人」和「太上」绝不这样把情给弄糟了,甚至弄成恶形恶状化。晋朝王衍死了儿子,他悲不自胜。他的好朋友山涛去看他,说何必如此。他回答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锤,正在我辈。」这段话重点不但在「圣人忘情」,更在「最下不及于情」,「最下」就是最不入流的人,这种人对情一片号陶,全无抑制、转化与升华的修养。
结果呢,情就沦为恶形恶状化。中国人在哭丧上,最能表现这种恶形恶状。王衍说「最下不及于情」,就是指这种水准的人。最下,是全无格调的,连情字都不足语也。太上忘情的范围是广义的,当然也包含男女的爱情在内。在爱情的离合上、分手时所表现的,最能看出一个有情人的水准。
参考资料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0 17:43
目录
概述
释义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