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女
传说人物
哑女,活动于宋神宗元丰(1078~1085)前后。有赠进士周锷应举《醉落魄·风波未息》一首。词见《全宋词》第五百一十一卷。
史籍文载
古文
《宁波府志》卷四十一:哑女者,莫详其氏族,亦不知何许人。熙宁中,(1068,北宋神宗赵顼)见于鄞之戒香寺,婉娈廾角,年若及笄,哑不能言。惟日持帚,垂臂跣足,晨粥午饭,每拾菜渣啖,人以为颠痴。历人家,预知凶吉,以为欣戚。里士周锷举子业,女屡至其家,锷知其非常,至则必廷以素饭。一日,末及食,忽起书偈于壁曰:“三界火宅,众苦俱备,汝诸人求早出离。”后又造锷,值锷趣装将应举,女笑不止。锷疑焉,再三叩之,遂索笔作长短句《醉落魄·赠周锷应举》:
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
不如早去备蓑笠,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
君今既已装行色,定应雁塔题名籍。
他年若到南雄驿,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
锷袭而藏之。一日,露卧镇明岭下,或诃以不检,遂起归寺,长吁坐逝,时三月三日也。锷为具棺榇,痊之柳亭。后锷见女于京师,追问之,不就。归发其痊,则空棺也。
白话文
宋朝宁熙年间(1068~1077)明州城南戒香寺里有一个哑女,年龄约十七、八,形貌忸丑,曳手跣足,行市街上,见人以喜惨之表情来定人吉凶,无不灵验。她在寺内则扫地、添柴之类的简单活。当时居于月湖的周锷,将要赴省考取举人,哑女至周家大笑,并写下偈语为周饯行,偈曰:“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不如早去陪蓑笠,高卧烟霞,千古难企及。君今既已装行色,定应雁塔题名籍。他年若到南雄驿,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哑女回到寺里长叹而逝。周锷备棺将哑女葬于柳亭庵附近。数年后,周锷在京城的开封府见到哑女还活着。是时问她:“您是哑女否?”她不答,转身就走。周回明州后,掘开墓穴,仅存一具空棺。
后续
之后,周锷于政和四年(1114)与偈语所言果然到了广东南雄做知府,颇多政绩,南雄父老称周为“视民如子,居官如家”的好官。因言边事而得罪了当时朝庭丞相而受到迫害,这又应验了哑女偈文中的“玉石休分”预言。后来周鄂碰到一位道士,与道士聊及关于哑女的偈语时,道士对周鄂说:“你家乡那个哑女,就是维卫佛”。她是毗尸婆佛的化身,亦维卫佛,是佛祖中的第一佛,所以她的道行很高,具有多种常人不具备的功能。
相关传说
其一
据说,明州有一个叫卫开的文人,在洛阳遇上了一个道士。道士对卫开说:“您家乡的哑女是维卫佛,您若回乡,可前去朝拜。”卫开回家后,哑女早已归葬。第二年卫开去钱塘陈式家中,见有数十个儿童拥着一个小尼姑进门。卫开很惊奇,此尼姑竟是一个娅女,她“哑……”作手势索要纸笔。卫开递给她纸与笔后,她写了“须弥山上摆铎,大洋海底摇铃,若问哑女姓字,只此便是真名。”写完就走,卫开回头欲问儿童,忽然十个儿童都不见了。
其二
据传,广东有一家铜铸佛像店,一天傍晚,有一女子背着一包铜料到了他家。她说要铸一尊铜佛,送到浙东明州府戒香寺供奉,说完她就离去。家人将铜放在桌上。第二天清晨,桌上的铜料竟变成了铜佛,而且此佛相与送来的女子长相一模一样,他感到很惊奇,于是就按此女子所言,将铜佛送到了明州戒香寺。
其三
据讲,有一次,戒香庵里的灶上断了烧火的柴禾,此时哑女正在添柴烧火,她一看没有了柴禾,一急之下,竟把自己的脚伸进了灶膛,只听她的脚烧得辟趴作响,灶膛里火越烧越旺……。等到烧好了东西,哑女把脚抽出灶膛,旁人一看,居然她的脚完好无损,不由大家极为惊异。从此,便有了流传宁波老话中“有柴烧柴,呒柴烧脚”的俚语。之后宁波地区的善男信女们在念“阿弥陀佛”时念成了“娅弥陀佛”,南无改念“拿麻”。整句念经时成了“拿麻娅弥陀佛”以展示宁波地区在佛教界的荣耀地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4 11:13
目录
概述
史籍文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