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谭学讴于
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
春秋·
列子《列子·汤问》)
古时候,有个名叫薛谭的青年拜歌唱家秦青为师。薛谭下功夫学习,进步很快,没多久就成为秦青学生中的佼佼者。薛谭学了一段时间,自以为把老师唱歌的技艺都学到手了,便对秦青说:“老师,我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想回家去。”
到了离别那天,秦青带了一些学生把薛谭送到大路上。秦青特地备了酒菜,为薛谭送行。喝完酒后,秦青对薛谭说:“我谱了一曲新歌,本想以后教你的。现在你要走了,我就在这儿唱一遍,作为临别的纪念吧!”
接着,秦青一面打着节拍,一面唱了起来。歌声悲壮雄浑,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仿佛路旁的树木也受到了感染,一动不动地停立倾听;仿佛天上的云彩也被吸引得止住了脚步,不再飘动。薛谭听了老师的歌,这才知道自己和老师相比,还差得很远。于是,薛谭跟着秦青返回秦家,继续跟秦青学唱歌,从此再也没说过要回去的话。
南朝宋·
盛弘之《
荆州记》:“邻人辞归,老人歌而送之,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清代·
黄世仲《
廿载繁华梦》:“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
现代·
梁实秋《雅舍小品续集·聋》:“抚节悲歌的时候,不妨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普通谈话应以使对方听到为度。”
现代·
蔡廷锴《蔡廷锴自传·调任警长,重游省城》:“当到东堤时,一列十余座洋楼,每座均灯光明亮,绿窗红帘,五光十色,锣敲笙歌,几响遏行云。”
“响彻云霄”即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响遏行云”与“响彻云霄”两者都有声音响亮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含义上有区别。“响遏行云”偏重指声音大而动听;“响彻云霄”偏重指声音大而高亢。“响遏行云”多形容歌声、唱腔,适用范围较小;“响彻云霄”除此以外,还常形容口号声、欢呼声、呐喊声等,适用范围较大。二是语体色彩不同。“响遏行云”“响彻云霄”多用在书面语中,但前者比后者书面语色彩更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