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新疆伊犁传统舞蹈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新疆伊犁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卡拉意为“黑色”,角勒哈意为“走马”,合称“黑色的走马”,通常称为“黑走马”。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哈萨克族传统舞蹈和同名乐曲。
据资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西征。1219年秋至1220年春,成吉思汗的军队进攻七河流域的城镇以及锡尔河沿岸的奥特拉力、萨吾兰、吉恩迪、锡嘎那克及其他城镇,这些城镇的许多文化遭到破坏。在奧特拉力城,一座堪称是世界第二大图书馆被焚烧。(引自:哈萨克族文化大观,贾合甫·米尔扎汗主编)。成吉思汗西征,给哈萨克族先民们的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丰厚的物质文化被埋没,大量精神文化失传,但是音乐和舞蹈被保留下来。传说在当时的劫难中留传下来的就有卡拉角勒哈乐曲和舞蹈。就此还有一个说法,传说在一次战斗中,蒙古军队战胜了哈萨克人,掠走了哈萨克人的马,哈萨克人很悲愤,站在高山上吹起了哈萨克人特有的乐器斯布孜额,黑走马听到斯布孜额后,立即竖起马鬃,不断嘶鸣,带着马群向哈萨克牧民奔去,将被抢走的马全部带回了哈萨克部落。哈萨克人为纪念这匹黑走马,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改进形成了黑走马的舞蹈和乐曲。
舞蹈特色
表现形式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主要表现了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矫健姿态,舞蹈动作多用动肩,其中“翻手硬肩”是主要的动作,贯穿于舞蹈的始终。步伐多用马步,配乐旋律悦耳动听、轻松活泼,节奏明朗。曲与舞的配合非常密切,表演风格粗犷剽悍,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卡拉角勒哈是一种即兴、自娱性的民间舞蹈,既可以在欢乐的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里即兴舞蹈。表演形式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舞蹈。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异。视当时的气氛和环境,在舞蹈时根据表演者的兴致,有的轻松愉快,有的刚强有力,有的幽默滑稽,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现场效果。哈萨克人在放牧、劳动之余,常常伴着冬布拉的琴声跳卡拉角勒哈,此舞蹈已成为哈萨克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卡拉角勒哈既可在大型的欢乐集会中,也可在小小的毡房里表演:既可独舞,也可双人对舞或多人集体舞蹈;舞法亦因人因地而异:舞蹈动作生活气息浓郁,表演内容丰富,典型的节目有熊舞,鹰舞、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拉面舞等。
卡拉角勒哈的男子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尤其模拟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的舞姿,张弛有度;女子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舞者可根据自身水平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并经常把劳动和生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各种动态糅进舞蹈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语汇和表演内容愈加丰富多样。
音乐特点
卡拉角勒哈以同名乐曲伴奏。这种乐曲的节奏感较强,明快活泼,旋律宛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它由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布拉弹奏,按照舞蹈的快慢来变换节奏,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地方特点和个人演奏技巧。卡拉角勒哈即兴表演时不需要专门的服饰和道具,可以随时随地即兴起舞表演。
卡拉角勒哈由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伴奏,乐手按照表演者舞蹈动作的快慢来变换节奏;明快活泼的乐曲的节奏感极强,旋律宛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民间舞蹈卡拉角勒哈是在哈萨克族漫长的游牧生活中不断形成发展的,它是哈萨克族草原文化的缩影,是哈萨克族心智的结晶,展现了哈萨克族的生活风貌及民族性格,对研究哈萨克族舞蹈历史渊源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新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卡拉角勒哈这种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哈萨克族民间乐舞,正在逐渐被现代歌舞替代,急需加以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获得“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3年1月26日,伊犁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卡拉角勒哈”研讨会在伊宁市呼勒佳宾馆召开,来自伊犁州各地的“卡拉角勒哈”研究专家学者和专业舞蹈演员及民间艺人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对“卡拉角勒哈”的传承和发展作了研讨。
文化轶事
卡拉角勒哈的来源,哈萨克族民间有两个传说:其一是很久以前, 草原上有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发现了一群野马,他挥动套马索套住了其中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马。小伙子历经种种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它驯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马。当他骑着黑走马回到阿吾勒(家乡)时,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祝贺。小伙子在马上和马下,用各种动作自豪而诙谐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驯化黑走马的整个过程。
其二是传说很久以前,在新疆赛里木湖畔生活着一对老夫妇, 以放牧为生。他们有一个像月亮一样美丽的女儿,夫妇俩对她视若珍宝。在赛里木草原有一个放马的小伙子,看上了这个姑娘,多次向姑娘的父母提亲,姑娘的父母都没有答应。这一天,小伙子骑着一匹黑色的走马又来到老夫妇的毡房前,再次恳求。姑娘的母亲正在毡房前缝衣服,她说:“如果你能在我打好一个扣眼的时间内,骑着你的马绕赛里木湖一圈,我就将女儿嫁给你。”赛里木湖的周长有90公里。小伙子骑着马就走,走马通体黑亮,步伐矫健,小伙子骑马技术也很高,老妈妈一看就着迷了,她随着走马的步幅动作,跳了起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卡拉角勒哈,老夫妇也将女儿嫁给了这个草原上的骑马能手。
参考资料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08:4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