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统民俗,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发源于古代乌孙,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以马千匹为聘,汉以江都王女细君为公主,妻之。”这一史料表明:公元前109年哈萨克族的先民乌孙王国的昆弥与汉朝联姻迎娶汉公主时,曾以马千匹为聘。
1511一1523年间颁布的哈萨克族第一个法典《哈斯木汗法典》,由当时的哈萨克汗国统治者哈斯木汗根据自古相传的习惯法和人们的意愿,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制定的。这部法典中的民事法,对婚丧嫁娶等礼俗和庆典、节日进行了规定。
1598一1645年间,在《哈斯木汗法典》的基础上,叶斯木汗统治时期又形成了《叶斯木汗习惯法》,也称为“古用法律”。
1680—1718年间为头克汗统治时期,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况,统治者对《哈斯木汗法典》和《叶斯木汗习惯法》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七项法典》(又名《头克汗法典》)。《头克汗法典》中规定近亲结婚(七代以内)可判死刑或者交给亲族惩罚,法典中还有专门关于寡妇转房的规定,即“安明格尔”习俗。《头克汗法典》保留下来的共有33个片断,登载在列夫申撰写的《吉尔吉斯一哈萨克诸帐和各草原志》一书中。自此哈萨克族的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民间,后来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哈萨克婚礼的仪式程序,并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民俗现象。
活动流程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包括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主要有说亲仪式、订婚仪式、送彩礼仪式、出嫁仪式、迎亲仪式。
说亲仪式
说亲时由男方父亲或委托近亲带上礼物到女方家说亲,如女方有意,将会进一步商定举行订婚仪式的时间。随后男方父母或兄嫂会带上一匹马、带戴鹰羽的花帽、手镯、耳环、一套女子服饰等礼物去会见女方父母,为即将成为儿媳妇的姑娘举行戴鹰羽仪式,哈萨克语称“乌克塔合吾”。
订婚仪式
哈萨克语称订婚仪式为“库达拉苏”,该仪式在女方家举行。订婚当天,男方父母和近亲会带上一匹马和其他礼物到女方家,女方邀请亲戚朋友和邻居参与,并宰杀一头黄额白羊款待亲家。饭后女方家人会给客人端上羊尾巴油、羊肝和酸奶搅拌而成的食物,女方家的妇女要亲自喂进客人嘴里,祝福客人生活如羊肝香。女方家的年轻男女也会把男方家的年轻客人诱至小河边,推到河里戏耍逗乐。如附近无河,人们便在门前挖个坑灌满水,以坑代河,这叫“踏水礼”。客人走时,女方家会赠送礼品。在订婚仪式上,男女双方要议定彩礼。
送彩礼仪式
送彩礼时未婚夫由一小伙陪同,父母及姑、舅、姨等近亲相伴,驮着彩礼前往未婚妻家。除牲畜外,男方所送的彩礼包括壁毯、帐帽、被垫花毡、毛毯以及冬夏季穿戴的各种衣服等,礼物必须以奇数为单位。未婚夫未到家门时要下马,不可同众人进女方家门,他会在女方妇女的陪同下来到家门口,女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向新郎身上撒喜糖,祝愿新郎幸福美满。之后,女方会选两三位有经验的妇女,打开彩礼,任人观赏、评论。如认为彩礼不齐全,还会向男方家提出补充彩礼的要求。
出嫁仪式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会举行青年男女对唱娱乐活动。女方父母把女儿嫁妆放在一个小毡房内,请一位有声望的老人为新娘致祝词,新娘和姑娘们围坐一起,用幔帐遮面庞。之后,新娘的亲密朋友用“萨仁”曲调对新娘唱歌,赞新娘之美,劝新娘不要悲伤。小伙子会唱轻松愉快、风趣诙谐的《劝嫁歌》。第二天新娘要去婆家了,盖上头巾独坐着哭泣,并唱《告别歌》。唱完,在伴娘和妇女们的簇拥下和亲人拥抱告别,父母也向女儿唱送别歌。然后由哥哥或弟弟把新娘扶上马,不再哭唱,不可回头,直奔夫婿家门。
迎亲仪式
当姑娘离开父母家前往男方家时,男方就要在家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哈萨克语称为“克棱吐斯如托依”。男方家举行仪式当天要宰杀牲畜,款待宾客,期间有各种弹唱活动以及刁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民间体育活动。
待男方长辈齐聚后,新娘在两位嫂子的搀扶下,通过跨火盆、涂黄油等一系列仪式后,以右脚为先跨人男方家。婆婆会带领阿吾勒里的母亲们,端着盛满酸奶疙瘩、油果子、糖果的盘子向新媳妇头上抛撒喜食,并张开怀抱迎接新娘。
婚礼开始时,首先要举行揭面纱仪式。揭面纱一般由一个胳膊上系有各色布、手持嫩树枝,活泼风趣、能说善唱的男子担当。要先唱“开场白歌”,然后唱《揭面纱歌》,哈萨克语称“别塔夏尔”。歌曲唱罢后新娘给长辈们俯首敬礼。礼毕后要进行往火炉里倒油汁的仪式,当火焰升起来的时候,毡房里的人都要念道:“火神娘娘,油神娘娘,给我们福祉”,以此祝福新婚夫妇幸福。这是哈萨克人在改信伊斯兰教之前的拜火遗俗。新婚夫妇还将合饮一碗由毛拉念过经的圣水,或由老人给新娘倒碗茶,并做“巴塔”(祝福)。婚礼期间,新娘会坐在刚宰的羊剥下的羊皮上,含有生育顺利之意。之后,一盘羊肉端上来,新娘先请公公、婆婆、长辈品尝,屈膝施礼,之后才能吃肉、喝茶。吃喝完,便开始各种娱乐活动,阿肯们弹起冬不拉,一边为新人祝福,一边歌唱新生活,一直唱到第二天破晓。
文化特征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氏族外婚的特点。哈萨克人通常在不同氏族部落间通婚,但与同一个氏族部落结亲时,七代之内的近亲不得通婚。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以歌伴婚的特点。哈克族的婚礼歌贯穿于出嫁和迎亲之中,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两种,内容反映哈萨克族婚姻制度和民俗事项。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固定性特点。一旦结婚一般不离婚。哈萨克族缔结婚姻后就要严格遵守承诺,承担义务和责任,不能随意解除婚约。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草原风情。哈萨克族是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相对宽阔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其婚俗正是在长期的草原生活中孕育而成的,哈萨克族的婚嫁仪式中处处展现着草原文化特色。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婚礼过程中的祝词、婚礼歌、阿依特斯等活动,向参加婚俗活动的人们展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规范性和独特性。其婚嫁仪式是世代传承的,有一定的模式和礼俗,是加强亲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具有娱乐性特征。在举行婚礼仪式的过程中,常常伴有民众参与的阿依特斯、阿勒特巴汗、赛马、姑娘追、刁羊等文化娱乐活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涵盖哈萨克人历史、文化、人生礼俗、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内容,带有较浓的草原文化特点,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涉及哈萨克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富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哈萨克族文化、历史、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传承状况
掌握着传统哈萨克族婚俗仪规的老一辈正不断减少,而年轻一代热衷于现代化的婚庆仪式,因此在传承上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状况,使传统哈萨克族婚俗的继承和发扬面临危机。
传承人物
阿克巴尔·库代热,男,1952年7月出生,哈萨克族, 2010年入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哈萨克族婚俗。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获得“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项目保护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3年6月15日,“西域汗血马——中国那拉提”速度赛马公开赛在新疆新源县那拉提大草原开展,哈萨克婚俗在活动中进行了展示。
2014年7月,新疆新源那拉提草原进行了哈萨克民俗风情表演,上演了哈萨克人的祖先乌孙王迎娶大汉公主解忧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