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古巴 哈瓦那双年展(The Biennial of Havana) ,第一届开始于1984年,现已完成第六届展。首次双年展后,成立林飞龙(古巴、中国混血)文化中心,介绍、推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亚非洲地区的当代艺术之研究与发展。古巴可说是
第三世界国家中唯一艺术实验室,因它的教育制度深植于浓厚艺术景象中。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群,不管是民间传奇或学院性艺术工作者,他们都从事所谓的“学艺”,一种溶合价值观、感性和世界观的内在反省。
基本信息
古巴从17世纪起至19世纪中期
古巴独立战争前,一直在
西班牙殖民主义下生存。殖民者从非洲进口大批黑人奴隶种植咖啡、甘蔗,是以种族混杂,宗教、文化错综复杂。虽然如此,当地非洲传统却一直明显活跃。
现代艺术从1920年代反抗学院派教条开始,艺术参与社会政治风潮,展开前卫性艺术。于此情况下,本土性艺术语汇首次出现,Amelia Pelaez和Carlos Enriquez跃上国际舞台。1940年代,林飞龙更给予拉丁美洲一个非-美文化艺术远景。数十年来,哈瓦那艺术思维在资本主义浪潮与本土第三世界政经冲击下杂交,和其西洋与
本土文化共生现象相呼应。
但古巴艺术家并未陷于民族身份迷思中,令人称奇的是它于80年代后期涌现的
少数民族角色和社会解析现象。艺术取代一切议论形式,新闻、论坛等,而又不曾脱离它追寻艺术的轨道。不幸者,90年代之政治冲突然强化,掌权者极力压制反对势力的结果将古巴带入90年代文化封闭时期。不过自由基层艺术教育并未受影响,继续为中、大学院校培植艺术人才。
参加办法
策划人邀请45国177位艺术家参加。参展艺术家多以
南美洲、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为主。接受邀请者自付来回保险、运费。
展出场地
林飞龙文化中心为十八世纪古建筑物,位于主要街道Emperdrado、San Ignacio和教堂广场历史区,被联合国文教基金会指定为世界文化财,其中设有图书馆、录像图书馆和展览室。
简介
很多以城市为名的双年展不尽然和该城市有关,但要了解哈瓦那双年展,却无法全然不了解这个城市,或者说,这个城市的生活情境,就逼近在你的视线、举手投足之中,你无法全然视而不见。我在近傍晚的时候到达哈瓦那,从机场到落脚的饭店,一路上看到许多旧城残破的景象,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个景象,是当我再次走出饭店时,这个旧城已陷入一片我未曾经历过的漆黑。虽然我的旅馆所在的地方,前面是旧城主要的街道,两旁有一排暗黄色的路灯,但这大概也是旧城唯一有完整路灯的街道,其它的巷子几乎没有什么路灯,一片黑暗。对于生活在霓虹灯不夜之城的台北人而言,这个非资本主义、非西方消费文化的城市和我此行的目的——第九届哈瓦那双年展,远远超过我的想象。经济上的穷困是没有路灯的原因,而事实上那也是哈瓦那双年展决定性的一个原因。但古巴独特的政治、社会制度,何种程度影响了这个双年展呢?毕竟,哈瓦那双年展是世界上唯一不在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操作的一个双年展。经济的问题比较直接、容易明白,政治、社会制度的影响,却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与理解,不是一般国际艺术圈的游牧族在几天内所能了解。
特色
欧洲最近的双年展比起来(2005年里昂双年展的200万
欧元、伊斯坦堡双年展的100万欧元),2006年哈瓦那双年展的经费可以说少得可怜,只有11万美金左右。这样的数目,放在哈瓦那当地人的生活费用来看(如大学老师月薪少于15美元),虽然不是小数目,但却意味着,在哈瓦那双年展的架构里,策展团队能出国亲自到各地看作品的机会极为有限,而受邀参展的艺术家也都要自筹经费(或自费、或向其它单位募款),前来哈瓦那(主办单位只提供六人一间的宿舍补助及早、晚餐)。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哈瓦那双年展的策展模式也和其它双年展不同(注1)。除了1984年第一届哈瓦那双年展由文化部的视觉部门负责外,第二届以来都由林飞龙当代艺术中心(Centr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Wifredo Lam)主办(注2),由该中心五至六位的策展人组成的策展团队来规划双年展事宜,偶而加上一至两位外来的策展人,而不像许多欧亚的双年展,由一、二位外国明星策展人主导。这个团队里每个人有其负责的地理区域(注3),策展人在选择了该区域的艺术家后,再提交整个团队讨论,作成决议。哈瓦那双年展结合了许多在地的力量,配合双年展的开展,许多当地的艺术家、团体、商业画廊也都在双年展开幕前后举行开幕、作各种介入活动。在双年展开幕前后的两、三个星期,大概有50、60个搭双年展便车的活动,有些更在双年展正式开幕前就已先行开始。哈瓦那双年展则于3月27日晚上7点在双年展的主场地卡班纳堡(Fortaleza San Carlos de la Cabaña)举行盛大的开幕晚会。晚会由文化部的视觉部门主管、也是双年展的主席亚勒将德罗·罗嘉斯·布拉给(Alejandro Rojas Blaquier)致词揭幕(虽然文化部长也在场),接着有古典音乐演奏及声乐演唱,但哈瓦那双年展开幕晚会和其它双年展的不同很快地就表现出来:先是由Los Guaracheros de Regla舞团劲歌热舞,表演拉丁舞蹈,接着由古巴乐团Sur Caribe演奏雷鬼、
萨尔萨、康加音乐,使得在场的群众顿时也跟着跳起舞来,全场陷入一片拉丁风情。许多双年展的晚会不是供吃就是供喝,但哈瓦那双年展什么也供不起,唯一能提供的是一场很另类的群众忘我参与,聊备一格。
盛况
在第九届哈瓦那双年展开幕晚上,几乎所有来看展的国内、外
来宾都会出席,因此开幕晚会也成了艺术家操作行动、介入艺术的绝佳时机。如在开幕前、宾客陆续到来时,有位艺术家在观众必经的路径上摆设摊子,让观众填写签证申请书,申请入境的国度是阿卡迪亚(Arcadia,传说中古希腊的世外桃源),除了一般签证申请书的问题,也问了「你喜欢水果吗?」、「你喜欢诗吗?」、「你相信乌托邦吗?」之类的问题,聚集了一些观众后,更引起后来者的好奇与围观,成为开幕晚会之一景。
另一个在开幕时颇引人注意的表演行动,是古巴艺术家卡罗斯·费那德兹·蒙特·德欧卡(Carlos Fernández Montes de Oca)的作品《黎明》。四、五个穿著看似清道夫制服的人,推着清洁用的手推车,集体在卡班纳堡上的走道出现,刚开始给人一种错觉,以为他们真的是打扫的人,但继而一想,似乎不太对劲,因为打扫人成群出现似乎违背常理,尤其他们身上穿著颜色鲜明的运动衫,而当他们在面前经过后,又可以看到其背上写着「Arte Purifica」(纯化的艺术)。
主题
第九届哈瓦那双年展的主题是「都市文化之动力」(Dināmicas de La Cultura Urbana),展出的艺术家包括来自南美洲36位、中美洲37位、西欧19位、东欧一位、非洲19位、北美七位、亚洲五位、中东三位、澳洲三位等共约130位艺术家。(注4)如果把集体计画中的艺术家也算进去,这个数字可能要增加一、两倍,如「
古巴·巴西」艺术计画(CUBABRASIL)即网罗了17位艺术家。虽然双年展以所谓「第三世界」艺术家为主,也开放给世界其它地区,但以双年展特殊的经济状况及地缘关系,从这些简单的数字可以清楚看出,来参展的艺术家仍以中、南美洲的艺术家占绝大多数。哈瓦那双年展并没有经费邀请明星级的艺术家来参展,本届双年展的国际明星级艺术家如须琳·内夏特(Shirin Neshat),乃是自己投石问路而来。
或许是双年展主题的关系,在卡班纳堡展场上到处是摄影及录像作品,尤其是各种关于都会的实时剪影的作品充斥着,如巴西艺术家艾德·桑托斯(Eder Santos)的作品《电话插播/等待电话》(Call Waiting),就非常突出。艾德在展场的地面上摆着一些鸟笼,墙上的影片则播着小鸟在电线上,时而停歇着,时而飞起的画面,很诗意地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尤其在非常贫穷的哈瓦那旧城区,当周遭一切都十分萧条,却可以不期然地在路旁看到卖着小鸟的鸟贩,提供一种生命的气息与希望。此作品即便不在描写哈瓦那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街景,无疑也传达了都会生活里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系。展场上古巴艺术家罗伯托·迪亚哥(Roberto Diago)则用立体装置表达了许多其它摄影作品所表达的都会景观,他的作品《存在的力量》(El poder de la presencia),用许多旧木材及铁皮制造了许多看似屋子的装置,残破不堪,是许多拉丁美洲贫民窟常有的情境。
评价
虽然哈瓦那双年展以标榜第三世界艺术家为主,但亚洲的艺术家只有一位日本艺术家出田郷(Goh Ideta)、两位中国的艺术家阚宣及刘广云(另外两位来自印度)。严格说来,他们三位来参加双年展可能都和其在欧陆的因缘有关,刘广云定居德国,阚宣及出田郷则来自荷兰的网络,而非代表双年展的策展团队对亚洲的艺术下过工夫。
日本艺术家出田郷的作品在哈瓦那双年展可以说非常容易让人忽略、却也非常突出。忽略,因为当观众走进他的展览室,往往发现空无一物,或者就又走了出去,或者四顾寻找不到作品,而忽略了作品其实在自己的脚下(很多时候看场地的人要特别告诉观众作品在哪里)。出田郷利用科技的投影,将原本人的一个影子,分割成几个不同的形状的影子,似有似无之间,颇有哲理的情趣,在哈瓦那双年展众多以拍摄都会景像景象的摄影作品中非常突出。刘广云的作品《
阴阳》,以济南回民大街宰杀羊只、碳烤羊肉的景象,穿插着卖唱小女孩的歌声以及演唱《姑苏行》的笛声,全场以缓慢的洪传陈氏太极的招式惯穿,在吵杂中显得孤独,流露出在热闹欢场中的无奈。
台湾的艺术家虽然没有在哈瓦那双年展中出现,但在展场上却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反倒是「TAIWAN」这个字反倒是非常醒目地在展场中出现,在双年展新认识的朋友都要特别问我是否看到「台湾」。原来阿根廷艺术家罗莎莉亚·马顾德(Rosalía Maguid)的作品《中国城》,拍摄中国城的景象,其中突显了TAIWAN这个字,让人看了会心一笑,免费的置入性行销,替台湾作了一个非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