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哈河,又名哈勒欣河,“哈拉哈”蒙语为“屏障”之意,由于西岸比东岸高,从河东岸看西岸如同一座长长的壁障在眼前,哈拉哈河由此地貌而得名。哈拉哈也是蒙古喀尔喀部的名称来源。
名称由来
“哈拉哈”是蒙古语,为“屏障”之意。哈拉哈河的西岸比东岸较高,有的地方在东岸一侧会看不到西岸的情况,中间如同一座长长的壁障在眼前,因此,哈拉哈河的名字也由此地貌而得名。
哈拉哈河又名哈勒欣河,“哈拉哈”也是蒙古喀尔喀部的名称来源。哈拉哈河在《旧唐书》称啜河,辽代称曷刺河,《金史》称合勒河,《蒙古秘史》(亦作《元朝秘史》)称合泐合河。明代称哈刺哈河,清代称喀尔喀河。
干流概况
哈拉哈河是乌尔逊河上源,属额尔古纳河水系,河流总长度399.5千米,流域面积8736平方千米,部分河段为中蒙界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高山北部五道沟东南山,流向为由东向西。
哈拉哈河在兴安盟阿尔山境内有134.5千米,境内流域面积4270平方千米。河源至出境处高差888米,平均比降2.25‰。哈拉哈河上游源头由兴安、天池、南沟3个水系汇集,从松叶湖(达尔滨湖)流出后由东向西,分别有支流苏呼河和古尔班河汇入。经阿尔山市伊尔施镇西南又有阿尔善河汇入,形成水深1~1.5米、宽150米的河流。向西北流至署秋西14千米处,在中蒙边境努力木尔根河汇入后在欧卜格日乌兰附近折向西出境。成为中国与蒙古国界河。流至原西额布都格卡伦(
额布都格口岸)附近,河流分为两支,一支改称沙日勒金高勒,在新巴尔虎左旗
甘珠尔苏木坤都仑嘎查汇入乌尔逊河。另一支向南流至达共鄂博附近注入贝尔湖。哈拉哈河注入中蒙共有湖泊
贝尔湖后,折返入境流入呼伦湖,因此人称这条河为“爱国河”。
哈拉哈河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境内河段长50千米。
哈拉哈河处于大兴安岭中山地带,次生林区,植被最好,因而水流清澈、沙量很小。卵石河床。
主要支流
哈拉哈河主要支流有苏呼河、古尔班河、罕达盖河、胡鲁斯台河等12条支流,哈拉哈河上游10多千米为暗河,在石塘林地下流淌,只听流水潺潺,却不见河水踪影。
不冻河,哈拉哈河小支流,因流经地热资源丰富地区,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河面也不封冻,故被称为“不冻河”。
努木尔根河,哈拉哈河支流,中国与蒙古国界河。向北在三家山与哈拉哈河汇合后流经蒙古国,之后又折回呼伦湖。
胡鲁斯台河,哈拉哈河支流,它将哈拉哈河中下游的一片区域分成南北两片。
水文特征
哈拉哈河的河漫滩及一些古河道洼地属于第四系冲积、洪积层、沙砾层潜水。该区地下水埋藏浅,埋藏深度为0.5米~3米,局部为5米,水量丰富。
哈拉哈河,干流自东南流向西北方向,全长399千米,在中国流域面积7520平方千米,河宽50~80米,水深平均2米,流速每秒1~2米,年径流量 4.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3.7立方米/秒。平均流量22.23立方米/秒。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从建国初期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阿尔山市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兴建,但由于环保意识淡薄、保护机制不健全、过度采伐导致流域森林覆盖率由90%下降到53%,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出现了河道水量减少,脖尔姑高勒河等部分支流枯水期干涸等问题。沿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程度较低,农村牧区垃圾随意倾倒,导致哈拉哈河出现了水质不稳定、部分月份存在轻度污染问题。这个因生态资源而兴起的城市,因林业过度采伐导致环境破坏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阿尔山时指出“保护好生态就是发展”,阿尔山市秉持“生态立市”理念,按照“水源涵养恢复+河流廊道修复+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产业返哺”的思路,成立了阿尔山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清退污染型工业企业,确保污染源头控制。
2002年,阿尔山市开始实施禁牧退耕,2012年林区实行禁伐,流域实施天保工程600万亩,公益林管护、封山育林、植树造林8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0万亩,建立了樟子松封育管理区。实现了哈拉哈河全流域无断流现象。
2022年,哈拉哈河被评为国家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旅游开发
哈拉哈河(阿尔山段),隶属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0315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拥有原始森林、火山遗迹、高位火山口湖、熔岩堰塞湖、温泉矿泉、高山湿地、河流湖泊、峡谷奇峰等地质资源。
内蒙古阿尔山哈拉哈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项目于2015年12月批准建设,总面积4138.91公顷,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有野生植物500种、野生动物286余种,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植物达36种。
自然资源
哈拉哈河水质清纯,水产资源丰富,野生珍惜鱼类众多,有鳙鱼、嘎鱼、黑鱼,也有狗鱼、双嘴鱼、尖嘴鱼、鲶鱼、江鳕、鸭鱼、白鱼,然而最著名的还是哲罗鱼。哲罗鱼生在哈拉哈河上游,长在下游的贝尔湖和呼伦湖中,每年四五月份洄游到上游产卵,等到鱼卵长大,便又返回贝尔湖和呼伦湖越冬。
历史文化
哈拉哈河素有“母亲河”之称,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繁衍和生息之地,它孕育了河流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化及历史文明,成为蒙古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远古时代,哈拉哈河流域是北方匈奴和鲜卑游牧生息之地。
隋唐时期,不同名号的室韦族人在这一地区各成体系。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唐朝曾在洮儿河以北设室韦都督府,统一管理室韦各部。
五代时期,曷刺河(哈拉哈河)流域的乌古(亦称于蕨、羽蕨)部曾与兴起于西拉木河流域的契丹爆发多次领土争夺战。天复元年(901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北伐,边破室韦、于蕨,将哈拉哈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纳入辽国版图。
13世纪初,蒙古孛儿只斤·乞颜部长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后挥师南下。哈拉哈河流域被成吉思汗册封给战将术赤·合撤儿统治。1424年,明成祖朱棣亲率大军北征。明朝政府为加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设置了军政管理机构。哈拉哈河终于获得了暂时的宁静,两岸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民国二十六年(1939年),哈拉哈河战役(诺门罕战役)爆发,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民国二十六年(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借口苏蒙红军侵犯了“满洲国”边界,率领3个精锐师团近10万人越过哈拉哈河,向外蒙古大举进攻。苏联远东第一集团司令朱可夫把日军引进辽阔的诺门罕大戈壁,集中了4个坦克旅、300架飞机和250门大炮,对日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日军死亡人数为5万余人,苏联伤亡人数不到3000人。哈拉哈河战役彻底把日本帝国主义称霸的狂妄和野心埋葬在了哈拉哈河畔的沙漠草野之中,东北关东军向西侵略的企图完全落空。诺门罕战争期间,正值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此战使日军向关内增兵计划一时无法实现,有力支援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