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常数
哈勃定律中的常数值
哈勃常数,是哈勃定律中的常数值。哈勃定律是关于物理宇宙论的陈述,该定律是哈勃和米尔顿·修默生在接近十年的观测之后,于1929年首先公式化,被认为是在扩展空间范例上的第一个观察依据,经常被援引作为支持大爆炸的一个重要证据。随着哈勃定律的提出,宇宙膨胀的观念逐渐确立。
基本概念
哈勃定律中河外星系退行速度同距离的比值。它是一个常数,通常用H表示,单位是千米/( 秒·百万秒差距)。该比值有时简称为速度-距离比,或哈勃比。
欧洲航天局于2013年3月21日宣布,根据普朗克卫星的测量结果得出新的哈勃常数值为67.80±0.77(km/s)/Mpc(Mpc表示百万秒差距,大约为300万光年),即在每增加300万光年的距离上(或每过300万年),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增大67.80±0.77千米每秒。
发现历程
1929年,哈勃首先发现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与距离成比例(即距离越大视向速度也越大),并给出速度-距离比,符号为K,比值为500。后来人们称为哈勃常数,并改用符号H 。1931年,哈勃和.s.哈马逊第二次测定H 为558,后又订正为526。
哈勃测定H 时,应用了造父变星和星系中的最亮星来标定距离。1952年巴德指出,仙女星系中造父变星的星等零点应变动1.5等,由此哈勃常数应修订为H=260。1958年桑德奇指出:哈勃所说的最亮星实际上位于电离氢区,因此要再加上1.8等的星等改正,从而将哈勃常数降低为H=75。1974~1976年,桑德奇和塔曼又用七种距离指标的方法重新修订哈勃常数,得H=55,只及哈勃当年测定值的1/10。这就是说,按哈勃定律推算星系的距离,用H的新修订值所得结果比哈勃当年所得的结果增大 10倍。
相对论宇宙学中,哈勃常数可以与宇宙标度因子R(t)联系起来:H=(t)/R(t)。在某些宇宙学中,哈勃常数是时间的函数,通常用H 表示哈勃常数的现代值,并把H称为哈勃参量
自从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天文学家用多种方法测定了H,各家所得的数值很不一致。
哈勃常数测定值的分歧在于用不同的距离指标给出的距离模数不同。除观测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银河系内距离指标的标定不确定性等外在因素外,还有内在原因。例如,不同星系之间由于化学成分、年龄、演化经历的不同,距离指标和绝对星等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一致。
在2006年8月,来自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MSFC)的研究小组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钱卓X射线天文台发现的哈勃常数是 77 (km/s)/Mpc,误差大约是15%。
2009年5月7日,美国宇航局NASA根据对遥远星系Ia超新星的最新测量结果,发布的Hubble常数为(74.2±3.6)(km/s)/Mpc,将不确定度进一步缩小到5%以内。
2019年9月,德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撰文称,利用引力透镜效应计算出哈勃常数为82.4,从而推算得到宇宙年龄为114亿岁,比主流观点认为的137亿岁年轻20多亿岁。
2022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的一项分析,确定了当前宇宙的膨胀率,即哈勃常数为73.4(km/s)/Mpc差距,不确定性仅为1.3%。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6 20:09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念
发现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