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顿山战役
1333年7月19日发生的战役
哈利顿山战役(1333 年 7 月 19 日)发生于苏格兰独立第二次战争期间。在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爵士(Sir Archibald Douglas )领导下的苏格兰军队在试图解救特威德河畔的贝里克时,在不利的地形上被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所领导的英国部队严重击败。
战争经过
战争背景
罗伯特·布鲁斯在班诺克本获胜后,一些苏格兰贵族拒绝宣誓效忠苏格兰的事业。那些没有这样做的人被剥夺了继承权,离开了苏格兰,在英格兰或法国与爱德华·巴利奥尔联手,希望他能在强大的英格兰人的支持下成为最终战争的胜利者。1328年的《北安普敦条约》结束了罗伯特·布鲁斯击败爱德华二世后三十多年接连不断的战争。次年布鲁斯的去世为被剥夺继承权的巴利奥尔和英国人再次入侵苏格兰提供了机会。
1332年,在John Balliol和Henry Beaumont的领导下,这些人在爱德华三世的全力支持下入侵苏格兰,在杜普林摩尔战役中击败了布鲁斯的效忠者。在这一成功的基础上,巴利奥尔被加冕为苏格兰国王。
然而,几个月后,在他的新王国里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在安南遭到了大卫二世的支持者的伏击,他们由道格拉斯(Archibald Douglas)爵士、莫雷伯爵和管家率领。巴利奥尔半裸着逃到了英国。他请求爱德华国王帮助,已经答应把东南苏格兰的所有郡县都让给他作为回报。爱德华放弃了一切中立的伪装,承认巴利奥尔为苏格兰国王,并做好战争准备。
战争初期
1333年初,边境上的气氛很紧张。英国公开准备战争。当巴尔利奥尔于3月10日进入罗克斯伯格郡时,这些准备工作已经完成。除了那些被剥夺了继承权的领主,他还得到了许多英国大亨的支持。军队迅速向被围困的贝里克前进。巴利奥尔的行为完全是出于英国的利益。第二次独立战争正在进行。
爱德华于5月1日左右亲自抵达贝里克,离开菲律宾女王在诺森伯兰海岸安全的班堡城堡。他的盟友和门徒已经在贝里克呆了大约两个月,所以他能够把这个城镇置于严密的包围之下。战壕已经挖好,供水中断,与内地的通讯也中断了。《卫报》的无所作为与罗伯特布鲁斯对1319年围攻的迅速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道格拉斯似乎花了时间收集一支国家军队,而不是使用他已经在转移注意力的突袭部队。
随着英国国王的到来,对贝里克的进攻开始了。赛顿进行了一次英勇的防御,但到了6月底,在陆、海的反复攻击下,他的部队已快耗尽了。他请求并获得了短暂的休战,但条件是他必须在7月11日前投降。作为诚信的保证,赛顿被要求交出一些人质,其中包括他的儿子托马斯。苏格兰正面临着和英国在班诺克本之前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一样的情况:作为民族自豪感的问题,道格拉斯将不得不来解救贝里克,就像爱德华二世在1314年来解救斯特灵城堡一样。守护者花了这么多时间召集的军队此次被迫投入战场,失去了所有的主动权。然而,道格拉斯的部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国家力量和团结的代表,志愿者来自世界各地。和所有中世纪军队一样,军队的确切数量难以估计。然而,军队可能至少和在班诺克本的战斗一样强大,甚至更强大。道格拉斯开始了他迟来的向边境进军。
战争中期
为了吸引爱德华离开贝里克,道格拉斯于7月11日进入英格兰,这是西顿休战的最后一天。他向东推进,来到争夺中的诺森伯兰的小港口特威德茅斯。Tweedmouth在英军面前被摧毁了:爱德华没有动。由William Keith爵士率领的一小群苏格兰人,费了不少劲才穿过旧桥的废墟,来到了花呢河北岸。基思和他的一些手下得以强行进入该镇。道格拉斯认为这是一种技术上的解脱,并给爱德华发了讯号,要求他离开。与此同时,他还威胁说,如果他不这样做,苏格兰人的军队将继续向南,摧毁英格兰。爱德华又一次没有动,于是道格拉斯向南进军到了班堡,也许是希望再次发生前几年导致麦顿战役的事件。无论国王对王后有什么顾虑,他都知道Bamburgh很强大,可以轻易地经受住围攻。此外,苏格兰人没有时间建造必要的装备,以突击夺取要塞。另一方面,对于伯威克来说,时间肯定不多了。
战争高潮
爱德华拒绝将基思进入贝里克视为6月28日协议中的一种解脱。由于休战已经结束,城镇还没有投降,他命令将人质吊在城墙前,从Thomas Seton开始。再有两个人将在以后的每一天被处以绞刑,只要驻军拒绝投降。爱德华的决心产生了预期的效果。拯救那些留在西顿的人的生命,达成了新的停火协议,承诺如果在7月20日星期二之前不解除停火,就投降。
爱德华和他的军队在大约600英尺的哈利顿山上驻扎了下来,距离贝里克的西北有两英里,这里可以很好地看到小镇和周围的乡村。从这个有利的位置,他能够支配所有通往被围困的港口的通道。道格拉斯试图绕过山坡,直接向伯威克进军的任何尝试都将很快被淹没。穿过英国阵地以西的花呢,卫报于7月19日到达了邓恩镇。第二天,他从西北逼近Halidon Hill,准备在敌人选择的土地上作战。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普鲁斯卡登之书》,苏格兰编年史,描述了这个场景:
他们(苏格兰人)大张旗鼓地向那个城镇进军,进行战斗,愚蠢地、愚蠢地、不明智地选择了一个哈立顿山的战场,在那里两军之间有一个沼泽,还有一个很大的下坡,有了一些悬崖,然后在苏格兰人前面又有了一个上升点,他们还没来得及到达英国人驻扎的地方。
Henry de Beaumont观察到了这种做法,他本想在32年12月杜普林摩尔和爱德华在约克相遇时,向他们提供关于如何取得胜利的建议。本次所使用的战斗顺序与杜普林所使用的相同,但由于兵力优势而有一些变化。军队分为三个师,包括步兵、步兵和骑士。所有人都准备在防守位置上徒步作战。左边由巴利奥尔指挥,中间由爱德华指挥,右边由国王的叔父Thomas of Brotherton(诺福克郡第一伯爵,英格兰元帅)指挥。站在每个师侧翼的是六个弓箭手的支援翼,装备着决定性的武器:英国长弓。弓手在楔状结构中稍微向前投射,以提供最大的支持交叉火力,这是后来在克雷西采用的安排。爱德华没有被要求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因为如果道格拉斯拒绝战斗,正如谨慎和理智所要求的那样,贝里克将会自动倒下。
道格拉斯的军队也被分成三个师,组成传统的斯丘特朗队形:守护者指挥左翼;罗伯特斯图尔特,未来的国王,指挥中央;John Randolph,莫雷第三伯爵。正如Pluscarden所说,为了吸引英国人,他们不得不向下坡前进,穿过大片沼泽地,然后爬上哈利顿山的北坡。尽管苏格兰人在斯特林桥和班诺克本对骑兵证明了他们的价值,但杜普林摩尔和法尔柯克的战斗表明他们对箭是多么的脆弱。不仅地面坏了,而且当他看着爱德华的弓箭手们时,他一定很清楚这不是一场骑兵战役。谨慎的做法是撤退,等待一个更好的机会去战斗,但这将意味着贝里克的失败。
战争尾声
战役次日,绝望的贝里克守军出城投降。苏格兰失败。
书籍记载
《王冠与玫瑰》
爱德华三世的祖父长腿爱德华一世1307年在北伐苏格兰途中去世,最后的遗言是:他的儿子必须抱着他的骨灰冲在军队士兵的前头,直到最后一个苏格兰人投降。然而他的儿子爱德华二世却是一位有断袖之癖的软蛋,被苏格兰的布鲁斯打了个落花流水,战胜苏格兰人的重担只能由他的孙子爱德华三世承担了。
1332年底,爱德华三世出发到北方的约克郡,1333年4月在北方边关重镇纽卡斯尔(Newcastle/新城)集结大部队,于5月同巴利奥的残余部队会合,包围苏格兰重镇贝里克,苏格兰人则在萨顿爵士的率领下据城坚守。6月份,爱德华三世亲临贝里克指挥攻城,英军在城外挖掘壕沟截断城内水源,并用舰队封锁海面,使贝里克与外界的联络完全中断,陷入绝望的塞顿被迫以交出人质的方式换得短暂停火。
这时苏格兰摄政道格拉斯虽然已经集结了大批援军,但却没有来解贝里克的燃眉之急,反倒玩起围魏救赵之计,带领军队开向英格兰境内的巴姆伯格(Bamburgh,位于英格兰诺森伯兰郡)。原来爱德华三世的王后在这里,道格拉斯以为年轻的爱德华三世一定是儿女情长之辈,一旦攻下城堡就有爱德华三世好看的了,即使暂时攻不下,也能让。进攻巴姆伯格一定会让英国人掉头南下以解贝里克之围。
然而苏格兰人小看了爱德华三世的坚强意志,以及巴姆伯格城堡的坚固。爱德华三世认为苏格兰军没有足够的时间修建攻城武器,而贝里克之围已经快走到尽头了。在停火协议到期后,塞顿仍然坚守不降,于是英格兰人开始在城前竖起绞刑架撕票,第一个就是塞顿的儿子,英国人还对城里喊话说,只要塞顿一天不投降,他每天都会看到城外树杈上吊着一具人质的尸体。为挽救剩下人质的生命,万般无耐的塞顿答应如果7月20日援军还不到,就真正开城投降。
直到这时,道格拉斯才如梦方醒,拉着队伍玩命的赶在7月20日前解围贝里克。1333年7月19日,苏格兰人出现于贝里克城外,而英格兰人此时正在哈利顿山(HalidonHill)上看风景。哈利顿山是贝里克西北2英里处的一座海拔一百八十多米的小山,山上视野开阔,可以俯视整个贝里克地区。因此以逸待劳的英国人倚山构筑了防守阵势,按照杜普林沼地战役的成功经验,弓箭手分布两翼形成楔形队列,中间是重装骑兵和步兵。
苏格兰人也分成三队,但道格拉斯还是老思想沿用长矛阵,斯特灵桥战役证明长矛阵在对付骑兵方面占有优势,但福尔柯克战役和杜普林沼地战役说明长矛阵在箭雨下脆弱至极。另外整个战场的地形对苏格兰军极为不利,他们除了要仰攻山上的英军外,还必须穿过一块空旷的沼泽地。结果苏格兰人在沼泽地损失大半,勉强冲到山边的也得匍匐在地上向上爬,结果被英格兰的步兵冲得七零八落,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与后面的队伍撞成一团,四散逃窜。
据说只有担任殿后的罗斯伯爵(EarlofRoss)挽回了苏格兰的面子,所部人马在战斗中从没退缩一步,不过这支队伍的最后结局是全军覆没。随着罗斯伯爵壮烈牺牲,苏格兰人全面溃散,英格兰骑士挺枪上马,冲下山坡掩杀,以道格拉斯为手的五名伯爵以及一万三千苏格兰人战死疆场,而英格兰方面据说仅仅损失十四人。
战役第二天,绝望的塞顿打开贝里克的城门投降。此役对苏格兰的损失超过爱德华一世时的福尔柯克战役,那次战役苏格兰贵族参与华莱士队伍的不多,战败后也多是被俘,因此在战后苏格兰贵族势力取代华莱士的民兵成为抵抗英军的主力。而在哈利顿山战役中,对抗英国人的主力就是苏格兰官军,而结果更是大部分苏格兰贵族殁于阵中,使得剩下的残余贵族逃亡至深山老林,小国王大卫二世和他的英格兰王后不得不因此流亡法兰西。而苏格兰南部们的效忠信像雪片一样飞到爱德华三世面前,他终于完成了他祖父爱德华一世征服苏格兰的遗愿。
《布如特编年史》
杜普林战役之后,苏格兰流亡贵族爱德华·巴里奥在爱德华三世的支持下,在苏格兰的斯特林自立为王。
然而,这位新王和他被废黜的父亲一样不受欢迎,“还乡团”发现他们继续受到一致的孤立和敌视,12月,更在安南(Annan)遭到依然忠于布鲁斯家族的势力夜袭,损失惨重,不得不逃过特威德河寻求英格兰人庇护。
为了说动爱德华三世出兵相助,爱德华·巴里奥这一次真是什么节操名誉都不要了,不仅卖王权(以苏格兰国王的身份对英格兰国王宣誓效忠),还应承割让几乎整个东南部领土。扛到了支持正统复位的大义之旗,签到了正中下怀的胜利奖品,还受到最近胜利的激励,爱德华三世觉得撕破脸大打出手的时机到了。
1333年4月,巴里奥“还乡团”在前,大批英格兰帮理不帮亲的仗义之士在后,将位于特威德河河口的重要海港贝里克(Berwick)围了个水泄不通。5月爱德华三世更是亲自到阵,督导英军加长加固围城堑壕,切断城市淡水供应,射杀墙头守军。贝里克守军则在亚历山大·西顿(Alexander Seton)爵士率领下英勇抵抗,但在城外近1万大军的昼夜攻击下,还是渐渐不支,只有承诺如果7月11日不见援军,就献城投降,为表信用,西顿还特意送出了包括亲生儿子在内的人质。
贝里克守军苦战之际,苏格兰王军主力在新任摄政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Archibald Douglas,Earl of Moray)指挥下,侵入了英格兰诺森伯兰,企图“围魏救赵”。可惜不管苏格兰人怎么烧杀乡间,爱德华三世就是吃准苏格兰人不敢浪费时间攻坚城镇,岿然不动。7月11日之约转眼到期,西顿爵士眼睁睁看着城外竖起绞架,吊死他的儿子汤姆森·西顿(Thomas Seton),为了拯救剩下的人质和一城老幼,贝里克爵士又做出承诺,7月20日再不见援军,一定投降,这个消息随后被传给了还在诺森伯兰的苏格兰护国公,他只能无奈地接受挑战,折返全军,奔向贝里克城外的英军。
7月19日,贝里克南方林间大道中,令守军望眼欲穿的友军身影终于出现,一个个援军分队前后开出绿林之时,城头上都爆发出响亮的欢呼。当最终多达1万3千人的苏格兰军队展开成4个巨大的方阵时,这一欢呼达到了顶峰。面对步步逼近的庞大苏格兰军队,军力上略处劣势的爱德华三世依然信心十足。这一方面源于他构筑的有利战略局势,使得自己可以从容占领贝里克西北方两英里处高度500米,俯瞰整个城镇的哈利顿山(Halidon hill),尽得以逸待劳的地利。另一方面源于他麾下杜普林战役的英雄——亨利.博蒙特和大卫.斯坦斯伯格,所编排的阵型:
每个英军(下马重骑兵)分队(两侧),都配置了双翅一样(展开)的弓箭手(分队)。两军交锋之际,(弓箭手)释放出如此密集的箭矢,(仿佛)阳光都为之遮蔽。(在箭矢之下)苏格兰人成千倒毙,侥幸生还者也惊恐异常,纷纷逃遁以保性命。
在地利和英军第一次正式启用的革命性阵型前,苏格兰人很快被导入了又一个更大的杜普林战役悲剧。己方战力贫弱的弓箭手很快被压制,肩并肩挺进的四个巨型下马重骑兵和长矛手方阵,暴露在英国人居高临下的倾盆箭雨中,死命推进200多码,攀上山坡,一路扔下成百上千的尸首。在重伤者的哀嚎中,和挡住去路的英军下马重骑兵兵刃相交,两翼一度躲到后方的弓箭手也乘机再次冒头,抵近攒射,苏格兰人很快无法招架弓箭手的力道和骑士的剑枪,被翻身上马的英军重骑兵直接冲下平原,摄政和诺丝伯爵(Earl of Ross)等6位伯爵先后战死,全军随之总崩溃,胜利后的英军点算人头,只损失了:一位骑士,一位侍从(squire),以及几名步兵。
战役次日,绝望的贝里克守军出城投降。鉴于苏格兰王军精锐已经全部覆灭,爱德华三世任命亨利.珀西(Henry Percy,2nd Baron Percy)为督军(Constable),与“苏格兰的合法国王”爱德华·巴里奥一起粉碎“国中叛逆”。爱德华三世自己迅速返回了国内,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上,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战争风暴,已经露出了它狰狞的面容,与之相比,对苏格兰的战争实在太过渺小而微不足道了。
由亨利.博蒙特和大卫.斯坦斯伯格等人在杜普林战役中首次创立,爱德华三世在哈利顿山战役中正式启用的英军新式阵型,搭配上这些杰出军事家“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战略战术造势,就构成了后来名声大噪的中世纪英格兰战术体系的基本骨架。
具体到这两次战斗,前者“准英军”是靠孤注一掷的夜间袭击和战术机动夺得先手之势,后者英军是靠绵密的战前筹划和整体防务体系,预先就确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战略主动,然后才是为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英军新式阵型坐拥卡口控道、居高临下之势,对徐徐推进的苏格兰方阵大开杀戒。
一言以概之,英军的新阵型,固然具有让弓箭手和下马重骑兵互不干扰,各展所长的巨大战术优点,但归根到底,爱德华三世、亨利.博蒙特和大卫.斯坦斯伯格杰出的战略战术洞察力和预见性,是这个阵型能够顺利展开、以静制动的大前提,而优秀将帅的天才预想要转化为具体的有利战略格局,英军的战略战术机动优势不可或缺,弓箭手机动能力的强化,也随之成为了英军新式战术体系完善改进的首要方向。
战役意义
哈利顿山是一些列伟大胜利的开始,而爱德华将弓箭手的长弓和下马作战的重装骑兵结合起来的战法也让英格兰在下一个世纪取得军事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标志就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安茹帝国。实际上从失地王约翰之后的几代国王都是在英格兰出生和统治,但他们毕竟还是安茹帝国的后裔,始终怀有恢复故国的梦想。而法国从约翰王手里夺取了诺曼底、安茹、阿奎丹等大部分领土后,也一直准备席卷安茹帝国的残余领土,彻底把英国人踢下海。
参考资料
王冠与玫瑰.豆瓣.2002-1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06:59
目录
概述
战争经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