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辞
汉语词语
哀辞,是指<书>用来哀悼、纪念死者的文章,多用韵文。语出《后汉书·杨脩传》:“ 脩 所著赋、颂……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基本含义
是指哀悼死者的文章,多用韵文。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专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掉的文体。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诔辞作为我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哀辞文体是诔辞的旁支。
诔辞的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士大夫并以颂赞死者功德为主;而哀辞的对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同时以抒发生者哀悼之情为主。
吊文指凭吊性的文章,“吊”有慰问之意。吊文内容较诔辞、哀辞广泛,也较其庞杂。可以说吊文是我国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它不一定是歌颂功德的文字,如汉代司马相如的《吊秦二世赋》。吊文也可以对具体的事物而言,成为一种咏怀性的文体,如《吊战场》之类。
祭文是古时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时所诵读的文章。屈原的《九歌》是最早的祭文。祭文范围较广,只有祭奠死者的文章才属于哀悼文体的范畴。
今天我们所说的悼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反映出新时代的新变化,无论在形式和还是在内容上,同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均有实质性的不同。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现代悼词(下文只写作“悼词”)。
引证解释
亦作“ 哀词 ”。文体名。古用以哀悼夭而不寿者,后世亦用于寿终者。多用韵语写成。
后汉书·杨脩传》:“ 脩 所著赋、颂……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沉皇后》:“及 后主 薨,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
苏轼 《答秦太虚书》:“ 程公辟 须其子 履中 哀词, 轼 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
袁枚 《随园随笔·辨讹》:“ 晋 挚仲洽 曰:凡作哀词者,皆施於童殇夭折,不以寿终之人。”
章炳麟 《国故论衡·正赍送》:“今人以哀辞施诸寿终,斯所谓失伦者。”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国 社会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
参考资料
资料.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4 09:18
目录
概述
基本含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