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之书(拼音:zhǐ chǐ zhī sh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
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
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
战国时期,齐、秦、楚、燕、韩、赵、魏七雄并立,争夺天下,此时一些军事战略家便四处活动,以
张仪提出的“连横”策,主张东西向秦;而
苏秦提出的六国“合纵”策,联合对付强大的秦国。
当时魏国位于中原,其西部边疆屡遭秦国进攻,所以魏国积极参加了“合纵”。魏国的相国
范座,凭借在合纵签约六国间的机动灵活的外交活动,使魏国成为合纵国的领袖。
范座的成功,遭到了赵国上卿虞卿的嫉恨。他面见赵惠文王说:“大王,您说吧,您是愿使人来朝见自己呢?还是愿意去朝见别人?”赵惠文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为君王的哪有愿意去朝见别人的呢?”虞卿见话锋已近主题,便单刀直入地说:“魏国弱小,赵国强大,魏王凭啥当合纵的领袖,让大王您去朝见他,还不是靠的相国范座?请大王用百里的土地,来换取魏国杀掉范座。范座一死,这合纵领袖的地位便可移归于大王了。”
赵惠文王说:“那好吧。”于是就派人以割给魏国方圆百里的土地为条件,向魏国请求杀掉范座。魏王答应了赵国的条件,派司徒逮捕了范座。在狱中,范座实在伤心极了!魏王这样做,不是卸磨杀驴嘛!他气愤极了,给信陵君写了一封信,陈述他的心迹。他在信中说:“魏王成为合纵国领袖,我付出过很大辛劳,如今赵王只凭一封‘咫尺之书’,便要杀无罪的范座,这实为英明之王所不取;再说,范座一死,合纵国领袖的地位,非让赵王争去不可,到那时魏王后悔就晚了。”
两言三语可以让人死,咫尺之书可以使人生。一个人,没有恒常的内心世界,就会陷入反复无常;一个群体,没有稳固的道德标杆,就会堕入沦丧的深渊;一个社会,没有恒定的道德理念,就会人心离散;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改变内心度量衡的标准。同时,作为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是遇事沉稳,懂得怀柔,要学会兼听,不要偏听偏信。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如果不能兼听,就会使自己视野闭塞,在进行赏罚的时候,偏听偏信,难以做到公正守信。
汉·
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宋·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