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咡,汉语三级字,读作咡(èr),1. 口旁,两颊。2. 用于地名:咪咡(在云南省彝良)。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咡èr
⒈ 口旁,口耳之间:“负剑辟咡诏之。”
⒉ 蚕吐丝,引申为以丝作琴弦。
⒊ 古同“饵(噐 )”。
基本词义
◎ 咡 èr
〈名〉
(1) 口旁。两耳之间 [side of mouth]
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礼记·曲礼》。注:“口旁曰咡。”释文:口耳之间曰咡。”
(2) 口 [mouth]
循咡覆手。——《管子·弟子职》
词性变化
◎ 咡 èr
〈动〉
蚕吐丝 [spin]。如:咡丝(蚕口上下吐丝)。引申为以丝作琴弦
黄丝咡素琴,泛弹弦不断。——《乐府诗集》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并仍吏切,音饵。《广韵》口吻也。《礼·曲礼》负劒,辟咡诏之。《注》辟咡诏之,谓倾头与语也。口旁曰咡。《疏》管子弟子职云:食已,循咡覆手。谓弟子食讫,以手循覆於咡,故知是口旁也。《释文》口耳之闲曰咡。
又《少仪》有问焉,则辟咡而对。
又《集韵》人之切,音而。与㖇同。详後㖇字注。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6:23
目录
概述
现代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