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咏柳的诗。诗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讴歌了迷人的春天。在春风吹拂之下,
柳树抽芽长叶,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
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诗道:
诗表的是对
杨花的肯定。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别具一格。
这首诗虽然题名为“柳”,却抒发了游子的离情。岸边长长的柳条仿佛舍不得游子远去,要牵住即将启程的船。柳树被人格化了。暮色苍茫中,船上的游子也频频回首眺望河边如烟的垂柳,好象在向亲人作别。
我国古代与柳有关的掌故就更多了,这里仅举一例。清代西征大将军
左宗棠斩驴的故事和后人的颂诗,至今仍在
西北地区广为传颂。
清朝同治年间,
俄国军队霸占北疆领土,朝廷派左宗棠为大将军,西征抗敌。同治五年(1866年),左军挥师入甘,但见沿途“
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左即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军令如山倒,很快地,大军明天到哪,树就先天栽到了哪。左率军一路厮杀到北疆。返回时,沿途已是“千里陇原,柳絮娜娜”。在凯旋途中,
左宗棠见一些树皮剥落,以致枯死。左下车细看,发现一棵树下系着一头驴子,它正在啃柳树的皮,左宗棠当即火冒三丈,下令侍卫,将驴牵到
酒泉城内鼓楼下,然后击鼓传令,集合军民、官吏前来听令受训。左站在鼓楼上,下令当众斩杀驴子,并宣布,若有人胆敢破坏
柳树,与驴同罪,
格斩勿论。人们心胆俱惊,谁也不敢再伤一棵柳树,几年以后,柳树成荫。当地老树爱柳的功劳,就将左公西征时所栽的柳树起名为“
左公柳”,甘肃巡抚
杨昌浚,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以赞颂此项功德。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