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酬刘柴桑
北宋词人苏轼创作的诗
《和陶酬刘柴桑》是北宋词人苏轼创作的诗。此诗苏轼写谪居海南儋耳(Dāněr,今海南岛儋县)期间。诗人在住屋的四周遍植山药和紫芋,家园一片花香果丰,还盛赞海南山药和紫芋,说它可以和淇水流域的名叫“白玉延”的山药媲美,表现了自得其乐的心情。
作品原文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注 释
和陶酬刘柴桑:和(hè)陶渊明诗《酬刘柴桑》。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陶渊明《酬刘柴桑》:“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牖,嘉穟(suì古同“穗”)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红薯:北宋时的一种山药,并非今天所见的红薯。因为红薯是明朝时才传入中国的。当时的“红薯”叫“薯蓣”或“藷蓣”,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茎蔓可长达三米以上,种在墙脚让它沿支架攀缘而上。它的茎部叶腋间会生出球形块茎,专称零余子,又名山药蛋。这零余子可以食用,也可以象种子那样供繁殖之用。地下的肉质块根,是主要供食用或药用。山药是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
紫芽:双凤芋艿,又名紫芋,紫梗芋艿,属天南星科芋属。其特点是形状腰圆,皮黑毛多,紫芽紫梗,肉色白净,软滑香美,酥而不腻,为蔬菜中之佳品。
幽兰春:喻山药和紫芽开花时放出类似幽兰的香气,因是夏天开放,所以说不与秋菊争霜。
瓮盎:两种肚大口小的陶瓷制品,当为收藏山药和紫芋产品的器具。东汉杨孚《异物志》说:“儋耳夷……食薯,纺织为业。”西晋稽含《南方草木状》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圌(chuán,盛粮器具)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苏诗储藏作为冬天食品的应是这种“薯粮”。
磊落句:此处指收获比农民耕种的田地还多。畴,chóu,已耕作的田地。
玉延:苏轼自注:“淇上出山药,一名玉延。”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薯蓣》:“薯蓣生于山者,名山药。秦楚之间名玉延。”
马少游:马少游,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同祖父堂弟,他常劝马援不要为功名所累,说:“人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马援则战功显赫,说是“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不怕“马革裹尸而还”。苏轼以谪居海南的身份,种植山药,自得其乐,当然也不必追思马少游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词人,书画家,散文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而能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等。其诗今存2700多首,词340来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3 11:3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 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