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蒋夔寄茶》是北宋苏轼所作的一首诗,出自《东坡七集》。
作品原文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自従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厨中蒸粟埋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
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诗歌注释
(1)蒋夔:人名,字子隆,南宋兵部侍郎、直学士,陕西安抚使、京兆尹
(2)百事:泛指人生中所有的事情。
(3)水陆:水路与陆路。
(4)扁舟:小船。
(5)吴越:地名,吴郡,今浙江境内。
(6)芳鲜:味美新鲜。
(7)金齑:读音[jīn jī],谓精美的食物。美食。
(8)玉脍:读音[yù kuài],借指东南佳味。
(10)海螯:指海蟹。
(11)饱食:吃得饱,充分满足了需要量。
(12)甘寝:静卧;安睡。
(13)一瓯:读音[ōu],一杯,一碗。
(14)花乳:煎茶时水面浮起的泡沫。俗名“水花”。
(15)轻圆:形容声音和谐。
(16)东武:地名,西汉初年置县,始称东武,隋代改称诸城,宋、金、元属密州。
(17)沃野:大片的沃土,肥沃的田野。
(18)桑麻川:种满桑麻的田野。
内容简介
我的一生事事都随缘;遍布全国各地,不管是乘船还是坐车徒步,没有什么不方便的。乘着小船渡过吴越;三年的富足生活让我尝尽了天下美食。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的一天,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知州苏轼收到友人蒋夔寄来的一盒新茶。茶香清逸,沁人心脾,更引人遐思。那时,苏轼离开杭州通判之任还不到一年。他随即写下一首题为《和蒋夔寄茶》的长诗,以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杭、密两地生活的巨大反差,运用庄子齐物思想,平衡心态,护卫心灵,保持对生活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苏轼的乐观与豁达领世人所敬佩。的确,人生无常,时使物然,何必过于执着,人要豁达一些,生活带给你什么你就享受什么,从一切事物上都可以得到乐趣,不要自己禁锢了自己的心。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泡茶的诗句,苏轼和蒋夔寄茶古诗全文语带诙谐,如叙家常,娓娓道来,尽管通篇贯穿着随缘自适的佛老思想,对江南的深情怀念却仍是无法遏止地毕现于笔端。
“扁舟渡江适吴越……一瓯花乳浮轻圆”。吃着洁白晶莹的米饭,尝着各色各样刚刚出水的河鲜海味,在酒足饭饱、午醉初醒的时刻品一盅清茶,这位十足的美食家常常充满了陶然自得的满足感。而最令他难忘的则是吴郡名菜鲈鱼脍。
“自从舍舟入东武……大杓更取酸生涎”。当时的密州,是一个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穷乡僻壤。莽莽荒原上颠簸劳顿的车马,替代了江南水乡安逸的舟船;仅蔽风雨的简朴民宅,替代了雕梁画栋舒适的屋宇;一望平川单调的桑麻之野,替代了如诗如画醉人的江山美景。而更为叫人难以适应的,则是饮食的粗陋和单调。
荒瘠寒冷的大地,物产本来就不够丰富,再加上连年蝗旱,庄稼、菜蔬无不歉收,因而食物奇缺。早已习惯了鲜食美味的苏轼,如今却不得不学着像本地人一样吃粟米饭,饮酸酱,有时也把肉块埋在饭下蒸煮,做成所谓“饭瓮”,这大概可算是密州的一道“美食”吧。
“柘罗铜碾弃不用……一半已入姜盐煎”。那些精致的茶具如今早已废弃,那些优雅的情趣如今早已忘记,友人破费万钱、千里相赠的茶中极品竟好似明珠投暗。
沙溪:溪名。宋时沙溪为外焙。沙溪源发黄栀峰下冷水寺,经今建瓯市小桥镇的下历、上屯,出东溪南岸的今东峰镇的东溪口,汇入东溪。这条河流至今仍称为“沙溪”。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
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
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