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与必然性》是美国哲学家索尔·阿伦·克里普克创作的哲学著作,1972年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命名与必然性》一书结构较为特殊,它由三篇讲演稿组成,在内容上常常有一些重复和穿插跳跃,有时显得不好把握,但该书的基本论题还是比较清楚的。第一讲主要是驳斥弗重格和罗素以来的专名摹状词理论,批评康德以来对先天性和必然性不加区分的观点,提出他的“专名是固定指示词”和存在着“后天必然命题”的观点。第二讲主要是进一步驳斥摹状词簇理论,提出他的因果指称理论,论证名称之间的同一性陈述可以是必然真理。第三讲主要是讨论同一性问题,认为同一性是由本质属性决定的,指出通名指称对象的方式也由因果链条决定的,并进一步论证后天必然真理。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前,分析哲学家重视的是谓词演算,对于包含“可能”、“必然。这些模态算子的模态逻辑并不十分重视,而且像
蒯因这样的哲学家还怀疑模态概念在逻辑上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困难,在哲学上也会导致本质主义和对潜在可能事物的承认。
克里普克自称《命名与必然性》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开始酝酿,其中大部分观点是在1963年至1964年间系统地提出来,他还指出此书的观点与他早期模态逻辑研究的联系,认为它是早年模态逻辑的模型论方面研究的产物。
作品思想
(一)名字(专名与通名)与摹状词有严格的区分,名字是没有内涵的固定指示词,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指称同一对象,名字与对象的指称关系,是通过因果链条一环一环的传递下去。名字与摹状词的严格区分是克里普克整个理论的基础。在语言哲学中,名字的涵义与指称历来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很早就有哲学家提到过。克里普克认为,有些摹状词的描述只是对象的偶然特性。摆脱这个困难的最通常的做法是诉诸簇状词理论。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个体的同一性与他可能具有的一切经历、一切属性都没有关联。一簇摹状词也完全可能只是摹写了某个对象的偶然特性,并不构成相应专名的涵义,因而也不能决定相应专名的指称。摹状词与个体的偶然特征相关,而专名与个体的同一性相关,同一性伫立于个体的一切可能世界中。正因为如此,克里普克认为,专名是固定指示词,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指称同一对象。而状词则只是非固定的,偶然的指示词。克里普克在阐明“可能世界”这个概念的时候,其立足点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他认为不能脱离现实世界的事物和诸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可能世界。“可能世界”是指物理实体的种种可能的状态或历史,或者说“拟事实的情境”。物理实体的现存状态就是“现实世界”,它是世界的各个可能状态中那实现了的一个。总之,“可能世界”表现世界的种种可能性。
克里普克提出了他的“因果指称理论”。他认为,专名与其所指的关系乃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克里普克还把处理专名指称的方式推广到通名问题上。他认为,通名所指称的类只与本质属性有关,而与其表面的识别性特征无关。因此,只要某一种类拥有其本质属性,则拥有其同一性,在关于该类的一切可能世界中,本质属性是唯一不变者。通名不可以摹状词为意义,亦不能凭借它们来建立指称关系。通名是固定指示词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指示同一个种类。由于种类的本质只可由科学发现予以揭示,所以特别是关于前科学时代通名如何与其所指建立起联系,就必须诉诸通名的因果链条命名方式。
(二)“先验的“和“必然的”不是同义词,既存在先天偶然命题,也存在后天必然命题。由两个名称连接而成的同一性命题可为后天必然命题。克里普克反对传统哲学的对先验性和必然性不加区分的观点。他认为“先验的“和“必然的“不是同义词。先验性概念是一个认识论概念,必然性概念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即本体论概念。从认识论上说,有先天知识和后天知识之分,从本体论上就有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之分。克里普克认为,除了传统观点承认的先天必然真理和后天偶然真理之外,还存在先天偶然真理和后天必然真理。
克里普克里首先阐明了先天偶然真理的存在。他举出巴黎标准米尺的长度为例说明先天偶然真理的存在。当然,克里普克主要论证的是后天必然真理。首先,他证明了,包含两个专名的同一性命题可为后天必然命题。专名与对象的同一性相关。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指称对象本身,但与对象的经历、属性无关。由此,由两个专名连接而成的同一命题如果是真的,那么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必然是真的,它表示的是人们赋予同一对象的两个名字,这两个名字就是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指称该对象的两个固定指示词,那么这两个名字不仅是同一的,而且这种同一关系是必然的。但是这个命题在认识论上并不是先验的,是后天必然命题。其次,包含通名的同一性命题也可以是后天必然命题。因为使通名所指称的类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保持其同一性的是它的本质属性(内部结构),所以表达本质属性的语词不同于只是描述种类偶然特征的的状词,它与通名一样是固定指示词,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指示种类的同一本质。克里普克认为,一切经过科学发现而建立起来的同一性命题是都具有这种后天的必然性。
作品影响
《命名与必然性》一书是克里普克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此书所提出的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在语言名称理论领域独树一帜,同时又引起了很大争议,他关于存在先验偶然命题与后验必然命题的观点,在哲学界引起了长达十几年的争论,至今英美哲学界对克里普克的观点依然讨论热烈。该书对可能世界的概念论解释,与欣梯卡的语言学解释及刘易斯的实在论解释,形成对立的三派观点。
作者简介
索尔·阿伦·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美国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16岁念中学时,就将自己所写的一篇关于模态逻辑和直觉主义逻辑的语义学的论文,寄送美国一些主要的逻辑学家评审。这些逻辑学家对这篇论文给以很高的评价。中学毕业后,他就读于哈佛大学,受教于逻辑学家和哲学家蒯因门下,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任教,并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以及普林斯顿大学任访问教师。1977年住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不久又升任麦科什讲座的哲学教授。同时,他还主持牛津大学的洛克讲座,并担任康奈尔大学的自由教授。他是美国《哲学逻辑杂志》、《符号逻辑杂志》以及以色列《哲学》杂志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