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交质
历史事件
西周灭亡后,诸侯迎立太子宜臼为王,东迁洛邑,史称周平王。
事件背景
在自春秋起始的东周,从平王东迁立国,就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连姬姓的宗室诸侯也不再忠心辅佐。天子和诸侯的信用,要用交换人质来作保证,成为笑谈。郑庄公不循礼法开了先例,王纲已堕。而后,周王室与执政大臣郑伯发生信任危机,郑国是西周末至战国初重要诸侯国之一,郑桓公曾经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郑武公也在周平王时出任卿士。郑庄公继承父亲为郑国国君时,也承袭了父亲在朝廷的卿士职位。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派遣郑卿祭足率领郑军在四月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温地的麦,又于当年秋天再率领郑军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成周的禾,周郑关系因此进一步恶化。周郑互相怀恨,关系急遽恶化。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
文献记载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出自《左传·隐公三年》)
事件经过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打算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质。周郑二国交换人质以后,郑庄公继续留在朝廷辅政。
后续
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事件发生不久后,周平王逝世,周平王的儿子狐准备回到东周继位,但因一路哀伤过度,回朝后即病死。故由周平王之孙、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郑庄公的儿子忽自然也离开东周回到郑国。
周桓王即位后,深感周郑交质有损东周颜面,为了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周、郑交恶,两国边境争执不断。公元前707年,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
主要影响
东周
在周郑交质后,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后来更在繻葛之战中,被郑国射中肩膀,这系列事件使周天子颜面荡然无存,诸侯视天子为无物,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郑国
在周郑交质后,郑国的势力以及在诸侯方面的威信越发增强。郑国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后来郑国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它还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可以说在周郑交质后,郑国国力一度到达巅峰。
后世评价
总体评价
周天子与郑庄公想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取信对方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的,双方即使交换了人质,也还是不能够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反而为周、郑后来交恶埋下祸根。
名人评价
左丘明: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任昉:何其不能折契锺庾,而襜帷交质,人之无情,一何至此!
郑望之:然不知周郑交质,其后卒至交恶,果为失计,质亦何恤?
冯梦龙:腹心手足本无私,一体相猜事可嗤。交质分明同市贾,王纲从此遂陵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9 15:10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