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蓝萍(1925年1月4日一1971年5月17日),本名杨小谷,
湖南湘乡人,抗战时入了在重庆开办的”中央
音乐干训班“,后来毕业于
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中国作曲家、配乐家。
周蓝萍本姓杨,小名“小谷”,於战乱中顶替了“周蓝萍”的名字。对日抗战时期参加
重庆地方训练团“音干班”结业,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声乐)肄业。
1949年定居台湾,后至
中国广播公司任职,担任歌咏团指挥、四重唱的男高音及作曲工作,在这期间编写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又以潘英杰作词、周蓝萍作曲的《
绿岛小夜曲》、《
回想曲》等最为知名。
经
张彻导演牵线,周在延揽下成为首位前往香港发展的台湾作曲家,1963年,周蓝萍加入香港的
邵氏电影公司,为李翰祥执导的黄梅调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及配乐;该片公映后除了大收旺场之盛外,由他撰写的黄梅调主题及插曲,也风屝一时。
1960年代中期,周蓝萍开始陆续传出身体不适的消息,是时事业正值巅峰,纵横台港两地,承受工作压力极大。先被诊断为胃溃疡,後又传出
心肌梗塞,1971年在为《
红胡子》配乐时,因腹痛不支而崩溃,经检查已由
盲肠炎转为
腹膜炎,手术后突发心脏病不治,得年仅四十六岁。
周蓝萍非常的热爱
音乐,经常工作到废寝忘食,甚至生病也不以为意。1971年,周蓝萍抱病为电影《红胡子》配乐,由于工作太劳累,不慎得了急性
盲肠炎,为了赶参加影展时间,竟拿止痛乐当
救命丹,直到完工后回到家不支倒地才送往医院,但已溃烂成
腹膜炎,手术时又引发原有的
心脏病,终告不治。不少人都说,如果周蓝萍不那么早逝,国语流行歌曲乐史必须得重写。
周蓝萍逝世时,《
绿岛小夜曲》词作者潘英杰送了他一副挽联:“低吟绿岛小夜曲,永怀家在山那边”。
无论是周蓝萍与流行歌电影配乐,廖乾元和四海唱片,它们都详细提示著,战後的时代音乐,从来不是没有电影没有歌者,就没有自己身世的一缕清魂。它们确确实实脱胎於胆识和才华皆过人的创制人、出品者手下,并负载著整个时代压印其上的鲜明性格。它们有著背後的许多人,很多事,更多歌。它们虽貌似位处视觉的大後方,流动於清朗的意识之外,却在潜意识里,暗挟著那些年华岁月而来,并且可循之上溯到故事的来处。
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创了一代黄梅调盛世,
胡金铨《
大醉侠》、《
龙门客栈》在配乐的烘托下,也凸显其江湖冷暖,儒侠气韵。不只如此,他的音乐也替《
王哥柳哥游台湾》烘托台湾乡土的人情可爱。他的曲风虚怀若谷,广纳东西方各种形式流派──时代曲、爱国歌曲、黄梅调、山歌、儿歌等等,对於中西乐器的运用也十分自如。
周蓝萍於国民政府撤退时,随万象电影公司来台,初於中广担任特约歌咏指导,兼任金瓯女中声乐教师,并恋上当时的高二学生李慧伦,苦追三个月无果之下,他以倾慕之情谱出《绿岛小夜曲》,歌咏郁郁葱葱、轮廓如船的台湾宝岛,也向心上人一表倾诉锺情,感叹爱人面对追求“你为什麼还是默默无语。”终於打动佳人芳心,两人相恋进而结发,这首歌曲也成为台湾史上第一首国语流行歌曲,更传唱整个
东南亚华人圈。
2013年12月10日,台北市文化局为周蓝萍主办的《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歌──口述历史特展》举行特映,放映纪录片《音乐家周蓝萍》。本片由周扬明委托年轻导演
黄敬峰(Mark)执导,让作曲家之女在银幕上带观众探询父亲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