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陵,位于陕西省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现西安市高新区细柳街办)祝村乡恭张村南约500米处,是西周第五位天子
姬满的陵墓。
历史沿革
周穆王陵20世纪80年代曾被盗,考古人员经过勘探,从墓中发现有汉代遗物。并对盗洞进行处理。考古发现,证明为汉代墓葬。
1986年4月,周穆王陵墓室顶部被挖开,露出砖砌的穹窿顶。
陵墓格局
周穆王陵其外形结构包括封土和墓室两大部分。封土最初呈覆斗形,由于多年长期的取土活动,使得南、东、北三面遭到严重破坏,已面目全非,现呈不规则形,东南侧更是演变成了陡壁断崖。现存封土东西最长边约18米,南北最长边约35米,高8米,由夯土层层筑就,每层厚度大约为0.1米。
周穆王陵墓室顶部曾被挖开,砖砌的穹窿顶得以展露,顶部当时高出地面约2米。穹窿顶下方是方形前厅,前厅的北面连接着后室,东西两侧还分别设有侧室,墓砖长0.35米、宽0.15米、厚0.06米,整体布局规整有序。
文物遗存
周穆王陵南侧立有“周穆王陵”碑。上书“周穆王陵”,下款书:大清道光岁次戊戌仲夏口长安县知事贺仲诚立门xxxx。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窝尼扬阿敬。
历史文化
周穆王(约公元前1026~约公元前922,一说约公元前1054—公元前949),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约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周穆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
周穆王姬满一生喜好游历,周游天下,曾三次巡游“菹(jù)台”(即沙麓山,今大名县城东约16-30千米处),菹台为古籍中最早出现的大名古地名之一。周穆王第一次自濮阳北游沙麓山,是在南征之时“舍于菹台”。己巳这一天,周穆王走到菹台(后称沙麓山),天色已晚,便在此安营扎寨。辛未这一天,周穆王在菹台狩猎时,突然一只白鹿受惊狂奔,误撞在周穆王乘坐的车驾上,而后惊慌奔逃而去。周穆王乘坐渠黄骏马所拉的车驾向前追逐,并捕获了受惊的白鹿,“天子丘之”。周穆王认为“白鹿牾乘”是吉兆,为纪念这一吉事,遂将菹台命名为“牾鹿”(意即白鹿误撞到周穆王乘坐的车驾上),因“牾”“五”谐音,后来演变为“五鹿”,由此取代菹台之名,“世人知五鹿而不知菹台矣”。之后由五鹿之名相继又有沙鹿、沙麓山、五鹿墟、沙丘堰、东土山等异名。周穆王第二次东游沙麓山,是在乙丑东征之时携其爱女叔㛗(zuò)与宠妃盛姬“舍于五鹿”,因途中宠妃盛姬病逝,其女叔㛗在此思念盛姬而伤心痛哭,所以沙麓山又称“叔㛗之丘”。叔㛗公主喜欢这座山,其父周穆王便在沙麓山为其建宫殿常住修行,一日三餐佐以此地盛产的花生果,享年百余岁,死后也葬于沙麓山。周穆王第三次东游沙麓山,是在癸酉南征之时“至于菹台”,留居多日后,又东游漯(tà)水等地。
周穆王巡游沙麓山所经行之道是历史上的古莘道,沙麓山居于古莘道咽喉要地,由沙麓山经行古莘道,可直达西周东都洛阳。周穆王巡游沙麓山驻跸行宫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周穆王时令其子率众在行宫上建了周公庙,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因庙宇建在行宫之上,所以又称行宫庙。后人不察误称为“泰山行宫庙”,民间俗称“东土山庙”或“东土山奶奶庙”,误将叔㛗公主当做碧霞元君。近三千年来香火不断,每年二月十三和十月初一庙会时,吸引着方圆百里的香客信众前来焚香还愿。
文物保护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周穆王陵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立于陵南立省级文物保护标志碑,碑高1.5米,宽1.2米。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墓冢,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为墓冢向东、西、北面各外延5米,向南外延10米。
旅游信息
周穆王陵位于陕西省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现西安市高新区细柳街办)祝村乡恭张村南约500米处。
西安市内乘坐公交车4路、42路、171路、213路等线路,在纺织城枢纽站下车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