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生角。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王村镇韩村人。原籍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光绪末年,他的父亲周马成因为家贫妻亡,领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往北讨生,最后到了汜水县韩村(今属荥阳市王村镇)落户。1928年他还在郑州创办“太乙班”,集各路演员为一炉,打破门户之别,影响甚大。后又筹资兴建“长发戏院”。1930年他与胞兄
周银聚(名武生)合作,创立科班,聘请名师贾锁、李金成、许玉川、玻璃脆(高保泰)等,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冲破世俗偏见,开始招
常香玉、
汤兰香等大批女生入班,拜其门下。1936年底,他又率太乙班西征长安,将豫剧艺术传播至西北。其杰出的活动,组织、管理能力,曾使豫剧人才迭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号称“十八兰”的
毛兰花、
崔兰田、
王兰琴、郭兰玉、
秦兰花、
车兰玉、
马兰凤、范兰荣、李兰菊、
罗兰梅、
陈兰荣,
汪兰巧等一批女演员脱颖而出,在全国各地豫剧舞台夺芳争艳。1955年周海水进荥阳县豫剧团,1956年调开封地区豫剧团,1962年以《清风亭》一剧参加了河南省名老艺人会演。
幼年进密县小八班学戏,科满留班。后曾到密县超化窑大二班、小二班、太乙老班、白寨新太乙班等处搭班。初主演
丑角,活跃于豫西舞台,后改须生。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豫剧须生表演声腔艺术。其唱腔讲究“三分唱、七分白”。念白时抑扬顿挫,唱腔则用豫西调的“下五音”,吐字清,腔调润、喷口准确脆拔,富有力度。其表演绝技甚多,最拿手的“气死功”,瞬间昏倒,形象逼真。于“豫西三张”之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时号称“一周三张”,并被豫剧界誉为“须生泰斗”。1928年他还在郑州创办“太乙班”,集各路演员为一炉,打破门户之别,影响甚大。后又筹资兴建“长发戏院”。1930年他与胞兄
周银聚(名武生)合作,创立科班,聘请名师贾锁、李金成、许玉川、玻璃脆(高保泰)等,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冲破世俗偏见,开始招常香玉、
汤兰香等大批女生入班,拜其门下。1935年11月,他率领全班人马第三次东进开封,一举成功,从此打破了豫西调演员难以在开封立脚的局面。
周海水原籍是河南省
上蔡县,光绪末年,他的父亲周马成因为家贫妻亡,领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往北讨生,最后到了汜水县韩村(今属荥阳市王村镇)落户。
当时,汜水、荥阳一带乡村庙会较多,庙会上又盛行唱戏。当地有许多戏班,唱的主要是豫剧。周马成落户韩村后,带着孩子以在庙会卖汤饼为生。由于天天跟着戏班子转,周海水也渐渐爱上了唱戏。周海水开始学的是丑角,后来因嗓音高亢、清脆动听而改须生。他字正腔圆,演技出众,逐渐驰名。到了40岁,他成了豫剧界的一介名流。当时,周海水与荥阳的张同庆、贾峪的张小乾、密县的张福寿,合称河南梆子豫西调“四大须生”。
20世纪30年代,周海水开创了不同地域风格的大融合,推动了豫剧的发展。豫剧过去的念白多是地方方言,无韵味,周海水吸收京剧里演唱、道白、做工方面的精华,融会在豫剧里面,首创了“豫剧京白”。他的念白抑扬顿挫,喷口音合度自然,富有力度,唱腔为豫西调的下五音。周海水还常请人改进剧情,剔除糟粕,精炼戏词,不断完善剧本。周海水是西府调艺人,他打破流派界限,1936年两次到开封演出,与祥符调艺人张子林在省城开封合演《收吴汉》,使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技巧,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当时,13岁的常香玉随团演出,在开封以新编《六部西厢》一炮打红。同年底,他又率戏班进西安演出,扩大了豫剧在西北的影响。
周海水重视以言传身教培养豫剧新秀,特意成立了一个“小窝班”,他要求严格,言传身教,并把自己的各种演唱技艺精心教给他们。常香玉9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周海水为师。崔兰田5岁随父母逃荒到郑州,11岁拜周海水为师。1938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致使郑洛一线难民云集。周海水为解决难民子女生活问题,又在郑州杜岭中街路南的一座小院里,建成“太乙新班”,招收学徒,传授技艺。周海水的科班很重视学徒学戏学方法,要求不单纯模仿老师的唱腔,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去唱,唱出自己的特色,培养了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艺苑新秀。仅以“兰”字为名的就有18名,“十八兰”的名气越传越大,戏班子一进村,孩子们就前后跑着喊:“要看戏,十八兰,四生四旦四花脸……”“十八兰”成了无声的广告。
20世纪30年代末“十八兰”真正唱响,她们的走红之地就在
荥阳、汜水一带。1940年春,巩县小关镇有庙会。相邻的汜水有名绅商牛师孔喜欢看对台戏,先请名声颇大的“三张”之首张同庆,又请周海水率班前来打擂台。演出前,“太乙新班”生、旦、净、丑18坤伶,牛师孔均以“兰”字命名写出海报,广为张贴。据海报上“十八兰”的名次为:汤兰香、车兰玉、毛兰花、罗兰梅、崔兰田、刘兰玉、张兰宝、刘兰英、李兰菊、陈兰荣、马兰芝、王兰琴、冯兰青、马兰凤、郭兰云、秦兰花、汪兰巧、周兰凤。“十八兰”中,生、旦、净、丑俱全,各有千秋。两台戏对唱,观众多者自然胜出。周海水提前做好准备,《
桃花庵》、《卖苗郎》、《
秦香莲》等几出戏中的生、旦、净、丑均安排让“十八兰”唱主角,她们一人兼老生、青衣两角儿。在对演中,“太乙新班”三获全胜。这次演出后,被誉为豫剧泰斗的张同庆感叹地说:“我班声誉,今日竟输于这群小妮手上!”因此,就有了“三张不如一周”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周海水很受鼓舞,率领全班演员多次举行义演,慰问部队。还与常香玉、
马金凤等远赴上海、南京公演,捐款支援
抗美援朝。1955年周海水进荥阳县豫剧团,1956年调开封地区豫剧团,1962年以《青风亭》一剧参加了河南省名老艺人汇演。因积劳成疾,1964年10月11日病死于郑州杜岭中街寓所。他的灵柩由其门徒和豫剧界的同仁百余人护送安葬于老家荥阳韩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