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睑虎
睑虎科睑虎属动物
中华睑虎(拉丁学名:Goniurosaurus sinensis),由海南省林业局周润邦发现并命名,他也是我国发现并研究周氏睑虎第一人。周润邦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副教授彭霄鹏、四川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专家侯勉,对睑虎新种进行深入研究后在国内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新种论文 ,并将此新种定名为“中华睑虎”。
形态特征
中华睑虎的吻肛长度大约98.64~105.7毫米,环鼻孔有8枚鳞片;鼻间鳞1枚;上睫鳞50~57枚;环体中段鳞115~123枚;环背部疣鳞有11~12枚小鳞;雄性具肛前孔23~27个;爪为4枚鳞片包裹;卵比起海南睑虎更大更重。
分布范围
中华睑虎的栖息地位于海南岛中西部海拔800m以上的山区,有巨大的花岗岩石堆,覆盖着湿润的热带常绿阔叶林,或与喀斯特斜坡相连的大型石堆,周围满布桫椤等热带蕨类植物,均是无污染的天然环境。
中华睑虎最明显的特征是成体背部棕褐色,有斑驳分布的不规则黑褐斑点,有4条前后镶黑边的黄色横带纹,从股部至腹部有金斑,这个金斑是截止2019年12月全球已知所有种睑虎中唯中华睑虎所特有,非常奇特。可以说,在呆萌、温顺的睑虎一族中,中华睑虎气质显得尤为“尊贵”“霸气”。
命名背景
“中华,是一个地域概念、国家概念,更是一个文明概念。此次在海南岛再次发现新物种,印证了中华民族地大物博,中华文明深久流长,也意味着海南岛睑虎属物种的栖息地跨越了宽广的范围,以‘中华’命名最能深入阐释岛屿在物种多样性形成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印证了中华民族地大物博,中华文明深久流长。延伸至时下海南省建设中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极大丰富着中华生态文明。
此前,全球一共发现了19个睑虎独立种,海南已知共有3种,一是海南睑虎,拉丁学名:Goniurosaurus hainangensis,是科学家Barbour在1908年发现并命名的,模式标本发现于海南琼中某地,现存于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二是霸王岭睑虎,拉丁学名:Goniurosaurus bawagnlinggensis,是科学家Grismer et al.于2002年发现并命名,模式标本发现于海南昌江霸王岭区域,现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三是周氏睑虎,拉丁学名:Goniurosaurus zhoui,是海南省林业局周润邦在2018年发现并命名,模式标本发现于海南省中部山区,现存于海南省林业局。
新种描述
中华睑虎(拉丁学名:Goniurosaurus sinensis)是海南省发现的第四种睑虎属物种,发现者是海南省林业局周润邦,他也是我国发现并研究周氏睑虎的第一人。周润邦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副教授彭霄鹏、四川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专家侯勉,经由分子学鉴定与形态学比对,确认中华睑虎为新种睑虎。此外,中华睑虎也是时隔111年后,里氏睑虎种组首次发现的新成员,里氏睑虎种组已知共有2个物种(里氏睑虎和海南睑虎),因此中华睑虎的发现对于该物种谱系研究以及深入阐释岛屿在物种多样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
基于 16SrRNA 共 484bp 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中,中华睑虎种群与海南岛的睑虎以高支持率(bootstrap支持率100%)形成单系群。中华睑虎 2 个个体与海南睑虎及里氏睑虎形成姐妹类群 (bootstrap 支持率 84.5%),枝长较长,有明显的分化。此外,中华睑虎与海南睑虎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2.2%,与里氏睑虎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3.3%,因此,判断中华睑虎为独立物种。
2019年,中华睑虎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学术核心期刊《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发。
正模标本:1号雄性成体(标本号为BL-RBZ-102),2019年4月第一作者采自海南省中西部山区。
副模标本:3个,包括1个成年雄性(BL-RBZ-101)和1个成年雌性(BL-RBZ-104)和1个亚成雌性 (BL-RBZ-103),与正模标本同时、同地采集。
模式标本保存于海南省林业局。
物种学史
模式标本描述
鉴别特征:(1)肛吻长(SVL,98.64~105.7 mm);(2)环鼻孔有8枚鳞片;(3)鼻间鳞1枚;(4)上睫鳞50~57 枚;(5)环体中段鳞115~123枚;(6)环背部疣鳞有11~12枚小鳞;(7)雄性具肛前孔23~27个;(8)爪为4枚鳞 片包裹;(9)成体背部棕褐色,有斑驳分布的不规则黑褐斑点,有4条前后镶黑边的黄色横带纹,枕部 1条略呈弧形,两侧沿头侧前伸达眶后,腋后、体中段、尾基各1条;(10)自股部至膝部有金斑;(11) 卵比起其它海南睑虎更大更重(长27.17 mm,宽14.34mm,重2.20 g,n=2);(12)经过16SrRNA测序遗 传距离,其与海南睑虎相比其平均遗传距离为2.2%,与里氏睑虎的平均遗传距离为3.3%,初步判断 该睑虎为独立新种。
正模标本描述:雄性成体,肛吻长(SVL)99.68 mm,腋胯距(AG)43.09mm;鼻眼距 (SE)11.40mm;眼耳距(EE)11.41mm;头宽(HW)20.13mm;头高(HH)13.78mm;头长(HL)26.96mm; 头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覆有均匀的鳞片,颞部及枕部散布有一些小疣鳞;吻鳞宽大于高, 与第1上唇鳞和鼻鳞相接;环鼻间鳞有3枚粒鳞;鼻鳞8枚;上唇鳞9/9枚;上睫鳞数54/55枚;眶前鳞 列19/19枚;颏鳞三角形,与第1下唇鳞相接,后侧接3枚颏后鳞;颏后鳞向后接5枚小鳞;下唇鳞8/9 枚;体背及脖颈背侧覆盖有均匀的粒鳞,其间散布一些大锥鳞;每个大锥鳞周围环绕11枚小粒鳞; 躯干中部侧面具21枚大锥鳞;腋胯间有26枚大锥鳞;环体中段鳞115枚;腹鳞大,在泄殖腔前突然变 小。股孔和肛前孔共23个(PP),横向排列,呈“人”字形,左右可到达大腿腹面中侧。泄殖腔侧大疣2 枚。四肢相对短而强壮,后肢比前肢更粗壮;腋窝较深;第1指节弯曲,爪为四枚鳞片包裹;第1指 下鳞9/9枚,第4指下鳞14/15枚;第1趾下鳞(LT1)9/8枚,第4趾下鳞(LT4)20/21枚;原生尾细长,基部 最粗,自尾基起有尾环,向尖端逐渐变窄;尾背粒鳞扁平且光滑,大小约为体背侧粒鳞的1.5~2.0倍, 均为横向排列;第1、4、8尾环分别有9、8、7排横列鳞,同时其上还分别有7、4、2个横列锥鳞;尾 背部的锥鳞同样为11枚小鳞片包绕;尾腹中段的鳞片大小约为尾背鳞片的6倍。
液浸标本颜色:头部、身体和四肢的背部颜色为棕褐色,染以斑驳分布的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点;虹膜红褐色;在颈后部有1条向后延伸的浅灰色颈环,向前延伸至下眼睑;3条宽的浅灰色环纹,其 中2条在肢体之间,最后1条位于尾基部;颈环和躯干环纹的前后边缘都镶有宽的深色带。所有深色 斑点和背部深色条带边缘模糊;吻鳞紫褐色;上下唇鳞钝白色无斑;头、躯干和四肢腹面鳞片白色; 具白色尾环6条,其前后缘均镶有黑色边,白色尾环仅延伸至腹侧,左右不相连;尾端白色。
变异:所有的副模包括2个雌性个体在内与正模形态类似。泄殖孔鳞只存在于雄性,雌性没有。成年个体颜色分布相似。
比较:考虑到中华睑虎的采集地在海南岛,它与岛上已知的睑虎物种间的比较最为重要。因此, 新描述物种的形态测量数据主要与海南岛已有的睑虎物种比较。我们也比较了相关物种卵的特点。 中华睑虎每窝下2个卵,这与已知的睑虎物种是一致的。然而与海南睑虎的卵(长15.97mm,宽度 11.97mm,重量1.28 g,n=2)、霸王岭睑虎的卵(长19.52mm,宽10.42mm,重1.25g,n=2)、周氏睑虎 的卵(长22.56mm,宽13.15mm,重2.25 g,n=2)相比[2],中华睑虎有明显较大的卵(长27.17mm,宽 14.34mm,重2.20 g,n=2;)。
对于成年个体的形态特征,中华睑虎有中等尺寸的身体大小,吻肛长(SVL)明显大于海南睑虎 (101.34对80.93mm,P<0.01)。另外,新种的尾长(TaL)大于海南睑虎(P<0.001)。肛前孔和股孔(PPs) 数目是雄性睑虎科物种的重要形态特征。
肛前孔数不同种组间的差异很大,是物种鉴定的关键特征之一。新种中华睑虎肛前孔23~27个(图 2D),少于霸王岭睑虎(37~46,P<0.01)和周氏睑虎(36~38,P<0.01),但和海南睑虎 (24~31,P<0.001) 和里氏睑虎(17~32)接近[12]。此外,海南岛分布的睑虎物种比分布在大陆的睑虎属其他成员拥有更 多的肛前孔和股孔,如凭祥睑虎(16~29)、蛛纹睑虎(18~22)、友莲睑虎(25~28)、吉婆岛睑虎 (16~21)、英德睑虎(9~13)和蛰龙睑虎(9);琉球睑虎种组无肛前孔和股孔[13]。这说明海南岛 的睑虎物种间可能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并需要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来验证。
鳞序的结果同样也支持中华睑虎为新的物种,与海南睑虎和霸王岭睑虎相比,其具有 明显少的上睫鳞(50~57枚)及环体中段鳞(115~123枚) [2]。此外,中华睑虎体背环大锥鳞的小鳞数(11~12 枚)少于海南睑虎(11~15枚,P<0.05),腋胯间疣鳞数(25~27个)明显少于霸王岭睑虎(32~36,P<0.001)。 中华睑虎身上带宽条纹比海南睑虎宽1.5~2倍,并超过了四肢的宽度;中华睑虎股部两侧有自基部延 伸至膝部的金色斑带;中华睑虎再生尾金黄色延伸很长,而海南睑虎没有;中华睑虎的卵比起其它海南睑虎的更大更重。
栖息环境及生境
分布及自然史:中华睑虎夜间活动,特异性地生活于石灰岩地区,典型的栖息地位于海南岛中 西部海拔800 m的山区,有巨大的花岗岩石堆,覆盖着湿润的热带常绿阔叶林
生境1:在海南中西部某自然保护区腹地,蕨类植物密布丛生的喀斯特地貌处,经长年风化,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变得细碎,上面堆满了大量乔木灌木落叶及腐殖质。
生境2:与喀斯特斜坡相连的大型石堆,周围满布桫椤等热带蕨类植物。此生境符合中华睑虎的 生存习惯和条件:夜行性,靠月光寻找食物、捕食昆虫。经观察,中华睑虎只活动于山阴坡。
生境3:苔原,苔藓。苔藓喜阴暗潮湿,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在无 污染或者很轻污染的环境下生存良好,通常用作监测空气、土壤或水体污染的指示植物。在海南山 区原始森林内,苔藓很多。苔藓可以促使沼泽陆地化,一些极耐水湿的苔藓植物在湖泊沼泽地带生 长繁殖,它们衰老的植物体死亡腐烂后,沉积水底逐渐积多,可使湖泊净水面积减少,湖底抬高, 使湖泊变成陆地。成片的苔藓植物称为苔原。
发现地
中华睑虎的发现地位于中国海南岛中部地区。睑虎属的物种是一些夜间活动的在岩石上栖息的物种,栖息地主要与火山岩、喀斯特地貌等岩 石森林环境相关,位于东亚南部地区的喀斯特地区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自1999年以来,在东亚南部地区新发现了10个新的睑虎属物种。覆盖有丰富的热带常绿森林的大面积的喀斯特 形成区,为独特的动植物提供了类型多样的栖息地,也许为睑虎属物种分化发挥了潜在的推动作用。栖息地类型的转变是促进一个种群脱离于其它种群而分化原因要素之一。海南省整体处于热带区域,气候温润,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根据已知的睑虎属物种,海南省有着很高的多样性,包括本文的新种已知 4 种睑虎生活于这里,且均为地方特有种。海南的霸王岭睑虎通常被发现栖息于高地 森林里的花岗岩或石灰岩附近,而所有的中华睑虎的样品都收集于海南中西部山区大型花岗岩上, 由热带常绿阔叶林环绕,海拔约800 m。基于我们的观察和以前的报告,海南睑虎在海南岛有 较广泛的分布,喜欢栖息在火山岩或苔藓山地森林里,海拔 81~765m。因此,适应特定的基质(如花岗岩、石灰岩或火山岩)可能在地质和地貌异构区物种分化形成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睑虎属物种的栖息地跨越了宽广的范围,进一步研究可能揭示更多的物种多样性。截止2019年12月仅知该新种分布于海南省中西部山区。此外,霸王岭睑虎栖息于高地森林的花岗岩或石灰岩附近,海南睑虎喜欢栖息在火山岩或苔藓山地森林里,这次中华睑虎的发现,也意味着海南岛睑虎属物种的栖息地跨越了更为宽广的范围,如进一步系统研究可能揭示更多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复杂性。
繁殖方式
所有中华睑虎都是卵生,每次仅下两枚卵,正常气温下约60天孵化出壳。野外3、4月份可观察到怀孕的雌性个体,表明春季是中华睑虎的主要繁殖季节。
种群现状
中华睑虎发现于海南岛中部山区,种群数量极其稀少,亟待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
保护级别
极危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10:4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