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涛于
光绪末年被征召至京城为御医。清
《清实录》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冬十月癸酉(1908年10月21日)载,“皇上胃不和,畏饮食,大便积八日,步履益艰,上疾增剧……谕令各省将军、督抚,保荐良医。旋据直隶、两江、
湖广、江苏、浙江各督抚,先后保送陈秉钧、
曹元恒、吕用宾、周景涛、杜钟骏、施焕、张鹏年等来京诊视”。一九零八年的
《申报》对这一段也有详细记载。
光绪病逝后周景涛被革职返乡,自制“
景涛肠胃永康液”为乡里治病,“一般病症,仅一剂汤药就能治愈”,因周氏医学湛深,曾为御医,识见宏博,故“远近求诊者,日以百计”。周氏医德高尚、谦虚近人,所诊者又多为贫困乡里,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周氏后人
周健康教授秉承祖训,在原组方基础上,结合现代生产工艺,使祖方疗效更趋明显。
光绪三十一年(1905),福建闽县周景涛(松孙)来任
如皋知县。他是
光绪二十年与
沙元炳同榜进士,曾任
翰林院编修、京师大学堂提调,是一位维新派人士,到任不久即创建了半工半读的孤幼小学堂,又与沙合力创设
艺徒学堂于县衙东侧的考棚内,聘吴肇璜(西垣)为主事,招收13岁以上的初小毕业生。课程有修身、国文、习字、工业史、算术、理化大意、历史、地理、英文、图画、体操和实习。工科分木工、漆工、染织、贴绒等科。于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开学。宣统三年改名“乙种工业学堂”。有教职员25人,学生206人,7个班级。民国初年,学生逐渐减少,于民国十年(1921)左右停办。校舍于1923年作为县立初级中学。
综览
光绪被囚后10年之医案,虽然时有慈禧之干涉,以及光绪自己多次不当之过问,指责等,御医们除不得不委婉尊旨诊断、处方、用药外,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无不尽心竭力,千方百计诊视、治疗。在他们的脉案中,几乎反映了时代的最高理论与技术水平。即是受到无端之指责,甚至极严励的斥责,仍然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进行诊疗处方用药,在与同行会诊中仍然提出自己的辨证论治意见,共同商讨以求更佳医疗方案的共识。严格讲:数十位曾为
光绪诊疗过的御医,特别是后期多位御医与外荐名医,无论从医疗技术,还是尽心尽力认真负责的态度上讲,可以说一无责任事故,二无医疗技术事故可言。但是,当
光绪34年10月21日,光绪帝因为久病不治而“龙驭上宝”后,诸位经治抢救之御医们,无一因此而获罪,庆幸的是必竟已是20世纪初了,他们被免除了杀头、株连家族的重罪,但也绝难逃掉被降级,革职之处分。
且看
光绪死后第三天,连下两道诏书:其一,专为处罚各省所荐之名医;其二则是专对太医院御医的惩处的命令。
第一道处罚谕旨:“上谕,前刑部主事陈秉钧、分部郎中
曹元恒、江西玉山县知县吕用宾、江苏阜宁县知县周景涛、浙江候补知县杜钟骏、江苏候补知府施焕、候选道张鹏(彭)年,均着降级,留任。” 陈秉钧(约1840-1914),青浦(今属上海)人,字莲舫,世医出身,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应召,五进宫廷,为
光绪治疗虚劳曾获显效,乃敕封三品刑部荣禄大夫,充御医值
御药房。
光绪死被降二级,后以年老乞归,晚年寓上海。门人董韵生辑
《陈莲舫医案秘抄》(1921),书中医案多帝王,王公大臣者。
周景涛,晚清翰林,字松孙,号洵生,福建侯官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二甲第六名进士。散馆改主事,又改江苏阜宁县知县。 世医出身,尤善
肠胃病,
光绪死后,被革职居于乡下,赋诗作画,自制
景涛肠胃永康液为乡里医病,名噪江浙。
曹元恒(1848-1931)江苏吴县人,字籍涵,号沦洲,世医出身,幼承庭训,治病辨证精审,立法严谨,处方灵巧,以内科名冠吴中。
光绪33年(1907),
光绪帝病重,曹氏与陈秉钧应召北上为光绪诊疗疾病,光绪病死后,因病告归。弟子屠锡淇汇编有《曹沧洲医案》(1924)。
杜钟骏,江苏扬州人,字子良,家传外科尤精内科,临证能察隐微,名噪江浙。
光绪戊申在浙江节署充戌政文案,冯星岩中丞举荐,“浙江候补知县杜钟骏,脉理精细,人极谨慎,堪备请脉”,上谕:“冯汝骙电奏悉,杜钟骏若迅速来京,由内务府大臣带领请脉,钦此。”(1908)7月16日即为光绪诊疗,
宣统元年(1909)撰有
《德宗请脉记》。
第二道惩处“
上谕:
太医院院使,
张仲元、御医全顺、医士忠勋、恩粮戴家瑜,均着革职,带罪效力”。
张仲元(?-1920?)字午樵。清末医学家,曾任
光绪年间
太医院院使,光绪病逝曾被革职,带罪效力处分。
宣统时曾晋级“花翎三级顶戴、督办清察管理太医院事务”。从
光绪四年始,直到光绪34年死,30年间曾无数次为光绪诊病医疗,虽然中间无数次换请他医诊疗,但不当重要时刻,均有
张仲元为光绪请脉诊疗,直到光绪临终的10月20日,在请四御医诊疗之后病危重旦夕之刻,仍请张仲元诊脉以定吉凶,可见其在太医院医术之超群与被重视之程度。直到
宣统纪元12年,
张仲元仍在为小朝廷之宣统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