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义导读
2003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图书
《周易本义导读》是2003年10月1日齐鲁书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内容简介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笺注之学,用当今西方用语说是诠释学(或解释学)。说它是诠释学是因为易学以传注、说解、笺疏、释疑、考证等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释《周易》文本,探寻《周易》作者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思想或义理,
这种注释不仅着眼于《周易》的字词句的意义,即通过训诂对《周易》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主和再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验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
《周易》与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仅有着用于占验的古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还有一套与这文辞相关的、极为严密的、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统,这就是《周易》成为后世诠释者理解和解释无穷的源泉和永恒的母体关键之所在。
媒体评论
导读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考亭、紫阳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福建龙溪。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及进土第,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枢密院编修、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浙江提举、知漳州与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庆元二年(1196年),由宋孝宗山陵案为发端引发了著名的“庆元党禁”,一大批文人如朱熹、张拭、蔡元定、杨简、袁燮、叶适、陈傅良等被列名于伪学,朱熹则被诬为“伪学之魁”,导致落职罢祠。晚年定居于福建建阳考亭,仅四年而与世长辞。二十五年后,祟朱学的宋理宗即位,朱熹被迫赠为太师,封为信国公,并与周濂溪、程颢、程颐、张载一起从祀孔子。
朱熹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多有政绩,如浙东救荒、漳州经界等。在书院建设方面,曾为修复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推动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平生力主恢复中原,但反对盲目用兵,因而在不同时期其具体策略主张往往因时而异,各有不同。
朱熹一生博览群书,自经、史、子、集,至天文、地理、医术、炼丹术及筮占,无所不窥。其学以儒学为主,上承五经及孔孟,下续二程及周、张、邵五子,集两宋道学之大成,又旁采释、道、医、天文与术数之学,以及传统文化的其它诸多层面,建构了庞大的思想体系。
朱熹的学术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融会的产物,标志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基本定型。因此,
在中国历史上,朱熹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被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统治者钦定为统治思想,影响中国历史长达七百余年之久。
一种学说在建构时期的艰辛和生气勃勃,与其在长期传播过程中逐渐走向僵化与教条化,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因此,研究朱熹的学术与思想,不能以朱学的某种传播形态为唯一限度和
唯一依据。朱熹的学术与思想,当其在世时并未成为官学,只是活跃在书院之间的民间之学。而宋理宗以后的朱学,则成为官方之学。科举取仕的范围限定与政治上的几经取舍,使朱学最
后只留下几条干巴巴的教条,这是朱熹的悲哀。以至于朱熹所倡导的“格物致知”之说,一直被淹没在心性之学的视阈之内,而未能对宋代以后的科技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朱熹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诗集传》、《伊洛渊源录》、《近思录》、《朱子语类》、《朱子文集》等。
易学著作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周易参同契考异》、《朱文公易说》、《太极解义》等。如果可以将朱熹的全部学术思想归结为“道问学”与“尊德性”两个方面的话,那么他通过易学不仅为这两个方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而且成功地将这两个方面磨合成为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系统。
一、关于三圣作《易》与《易》
之象数本源和筮占功用
朱熹易学思想的基本理路,是通过象数而入于义理。对此,他曾经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某之说《易》,……如过剑门相似。须是蓦直撺过,脱得剑门了,却以之推说《易》之道理,横说竖说都不妨。”义理这样说或那样说都无妨,但必须过剑门(即象数)这一关。
这个理路的形成,与他治学上追本溯源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朱熹探讨了三圣作《易》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认定《易》本为卜筮之书,画前《易》为《易》之本源。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重新梳理了易学的象数系统,整合周、张、二程、邵的易学思想,建构了以太极为最高范畴的易学结构系统。
……
目录
题词
总序
导读
一、关于三圣作《易》与《易》之象数本源和筮占功用
二、朱熹的易学象数观
三、朱熹易学的义理思想
四、关于《周易本义》
《周易本义》
原本周易本义序
周易本义图
卷一 周易上经乾至离
卷二 周易下经咸至未济
卷三 周易彖上传
卷四 周易彖下传
卷五 周易象上传
卷六 周易象下传
卷七 周易系辞上传
卷八 周易系辞下传
卷九 周易文言传
卷十 周易说卦传
卷十一 周易序卦传
卷十二 周易杂卦传
卷末上 周易五赞
卷末下 筮仪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5 10:1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