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戈庄村,即墨区
田横镇辖村。位于洼里东北6.5公里,栲栳湾西岸,有环行车经洼里、王村直达丰城。
村庄由来
据传:明初(1638)周姓迁来立村,称周哥庄。后周姓无,刘姓盛,但村名仍沿用,五十年代改为周戈庄。同治《
即墨县志》标有周戈庄。
政区人口
2005年该村主要有刘、杨二姓,刘姓830户,杨姓50户,总共880户,2520人。其中:男1470人,女1050人,青壮年劳动力500人。
经济发展
截止到2005年,全村占地面积2000亩,耕地1300亩,树林700亩;役畜23头,生猪存养348头,鸡存栏22300只;滩涂2610亩,浅海1800亩,筑池鲍参养殖154亩;农业机械总动力9800马力,汽车30辆,摩托车200辆,拖拉机6台,
手扶拖拉机1台;电视880台,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电话800部;小学1所,卫生室2处。2005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青岛市民主法制示范村。
2005年经济总收入3487万元,其中:工业收入50万元,农业收入91万元,渔业收入2950万元,畜牧饲养收入145.2万元,林业收入5.4万元,建筑收入17万元,运输业收入42万元,餐饮业收入35.2万元,服务业收入114.5万元,其它收入36.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49元,人均占有粮食130公斤。
田横祭海节
田横祭海节发源于田横镇周戈庄村,到2008年已有500多年历史。该节日已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民俗节庆品牌。2008年,田横祭海节被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荣膺首届
节庆中华奖“最佳公众参与奖”。
据专家对田横境内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田横区域靠渔猎为生,繁衍生息。当时因认识水平有限,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神秘现象,对大海怀有深深的敬畏心理,出海捕鱼时都要向海神祈福求安。明永乐年间,随着当地人口聚集,逐渐形成村落,祭海仪式初见规模。至民国初年,田横祭海形成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祭海活动。每逢祭海,是渔村最热闹的日子。随着生产能力提高、科技普及和渔民思想意识的转变,祭海在保留传统节日形式的基础上,由原来纯粹向海神祈福求安,逐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节日——祭海节。
周戈庄祭海民俗在谷雨前后。俗话说“谷雨百鱼上岸”,正是渔民出海作业的好时机。这个村的村民世代以捕鱼为业,过去渔民多有海难,在人力所不及的大自然面前,只有崇神拜佛,祈求海神保佑。沿袭日久,便形成了祭海习俗。
以前祭海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是在出海准备工作(如修船、补网、添置渔具等)就绪后,选个黄道吉日把鱼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故祭海又称“上网”。祭海第二天正式出海。1996年始,以周戈庄为代表的上网祭海日就固定在每年3月18日。
祭海首要的是选三牲:猪、鸡、鱼。猪以个大的黑毛公猪为佳,宰杀后,将皮下充气,用开水烫洗刮毛,只留猪脖上一撮黑毛(代表是带毛的全猪),绑于一张红漆短腿木桌上,呈昂首挺立姿势,将火红的绸布结花披挂在猪头和猪脖上。鸡要选个头大的红公鸡,鱼要用个大的鲜鲈鱼。再是蒸面塑,大的有四五斤重,有盘龙(俗称升虫)、寿桃等多种造型,配有多姿多样的饰花,形态生动,用喜庆颜色绘上油彩。
祭海前要用黄裱纸书写“太平文疏”。太平文疏由德高望重、富有文采的老人书写,写前要先净手、上香。除对龙王外,财神、天后、仙姑等神灵也要各写一份。祭海前一天,把船整理得井井有条,在固定位置贴上对联。比如:主桅杆上贴“大将军八面威风”,次桅杆上贴“二将军威风凛凛”,后桅杆上贴“三将军顺风相送”,船头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船尾贴“船后生风万里行”。
整修龙王庙在祭海前几天开始。各船渔民共同将龙王庙四周打扫得干干净净,庙前挂上特制的大灯笼,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门。松门悬挂匾额,两边是二龙戏珠和鱼跃龙门等图案,松门上面挂满彩灯,再配有大红对联。前面是临时搭在海滩上的戏台。3月18日这天,渔民们从四面八方
汇集到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摆放供品。一头头肥猪披红挂彩,昂首向前;一排排供桌铺垫红布,摆满精心制作的面塑;一束束竹竿扎制的“站缨”迎风而立;一片片旌旗齐刷刷迎风飘扬;一列列渔船一字排开,如同待发的军阵。一声令下,成百上千挂鞭炮齐鸣,锣鼓震天,祭海活动进入高潮。祭海仪式一结束,渔民们就招呼过路行人到自家船上来大碗喝酒,大块吃鱼,来的人越多,就预兆着一年的日子越兴旺。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24日,周戈庄村(海参)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2021年11月10日,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