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杰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慎杰,男,1958年11月生于山东省莱州市。1982年6月毕业于山东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于山东工业大学获机械制造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于同济大学获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82年7月至2000年7月在山东工业大学任教,1982年7月任助教,1990年晋升为讲师,1994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8月任山东大学教授,2001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职务职称
现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第九届、第十届),中国化工机械动力技术协会搅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济南市特种设备协会理事
山东省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科技项目及奖励等通讯评审专家,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计算力学学报机械工程学报化工学报、工程力学、山东大学学报、ComputStruct、ComputModelEngScien、IntJMechScien、ActaMech、PhysicaD、ApplMathMode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特邀审稿专家。
主要成果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计划、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以及企业委托课题共二十余项。所完成项目的成果中获山东省科技奖2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专利3项,在Int J Numer Meth Eng、Int J Eng Scien、Comput Model Eng Scien、Int J Fracture、Commun Numer Meth Eng、Appl Math Mech、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机械工程学报、计算力学学报、化学工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被SCI、EI收录70余篇,单篇论文SCI被他引150多次,3篇入选SCI高被引论文。
研究方向
(1)计算机辅助工程
主要研究复杂机械结构数值分析方法、复杂机械装备与系统的数值模拟、仿真技术及专用软件。
(2)微机电系统
主要研究微机械构件与微机电系统性能模拟理论与建模方法、静动态性能尺寸效应、数值分析方法及性能测试技术。
(3)过程设备高效技术
主要研究生物反应器、高效搅拌技术、混沌混合技术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学习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78年10月-1982年6月在山东工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7年7月在山东工业大学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7年3月-2000年3月在同济大学在职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年7月-1990年9月在山东工业大学任助教;
1990年10月-1994年9月在山东工业大学任讲师;
1994年10月-1999年9月在山东工业大学任副教授,获山东省青年学术骨干、山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师等;
1999年10月-2000年7月在山东工业大学任教授;
2000年8月至今在山东大学任教授,获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指导教师等;
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获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入选2014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
2009年10月-2010年2月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2005年、2007年赴日本德岛大学学术交流,2014年赴台湾科技大学学术交流。
论文、著作、专利
发表的部分SCI期刊论文:
1、Anenergymodelonparticledetachmentintheturbulentfield,MinEng,2014,69:165-169.
2、Size-dependentanalysisofathree-layermicro-beamincludingelectromechanicalcoupling,ComposStruct,2014,116:120-127.
3、Asize-dependentmodelforbi-layeredKirchhoffmicro-platebasedonstraingradientelasticitytheory,ComposStruct,2014,113:272-280.
4、Asize-dependentbilayeredmicrobeammodelbasedonstraingradientelasticitytheory,ComposStruct,2014,108:259-266.
5、Freevibrationsofsensordiaphragmwithresidualstresscoupledwithliquids,JApplPhy,2014,115:084303.
6、Dynamicresponseofsensordiaphragmwithresidualstressincontactwithliquids,JSoundVib,2014,333:3702-3708
7、NumericalsimulationandanalysisofpowerconsumptionandMetzner-Ottoconstantforimpellerof6PBT,JMechEng,2014,27:636-640.
8、Vibrationofsensordiaphragmwithresidualstresscoupledwithliquids:effectoftheresidualstress,SenRev,2014,31:110-116.
9、Analysisofwavepropagationinmicro/nanobeam-likestructures:Asize-dependentmodel,ActaMechSin,2012,28:1659-1667.
10、Detachededdysimulationoftheliquidmixinginstirredtanks,ComputFluids,2012,64:74-82.
11、Pull-ininstabilityofcircularplatemems:Anewmodelbasedonstraingradientelasticitytheory,IntApplMech,2012,4:1250003(12p).
12、C1naturalelementmethodforstraingradientlinearelasticityanditsapplicationtomicrostructures,ActaMechSin,2012,28:91-103.
13、Nonlinearmicrobeammodelbasedonstraingradienttheory.ApplMathModel,2012,36:2574-2686.
14、Pull-ininstabilityanalysisofelectrostaticallyactuatedmicroplatewithrectangularshape.IntJPrecisEngManuf,2011,12:1085-1094.
15、Asize-dependentKirchhoffmicro-platemodelbasedonstraingradientelasticitytheory.EuropJMechA-Solids,2011,30:517-524.
16、Size-dependentpull-ininstabilityofelectrostaticallyactuatedmicrobeam-basedMEMS.JMicromechMicroeng,2011,21:027001(6pp)
17、ApplicationofthegradientsmoothingtechniquetothenaturalneighbourGalerkinmethodforthecouplestresselasticity.ComputModelEngScien,2011,73:77-102.
18、Numericalsimulationofoscillatingheatpipeheatexchanger,IntJFoodEng,2010,6:article13.
19、Experimentalstudyonenergysavingoffluidizedbeddryerwithself-excitedmodeoscillating-flowheatpipeheatexchanger,IntJFoodEng,2010,6:article5.
20、Amicron-scaleTimoshenkobeammodelbasedonstraingradientelasticitytheory.EuropJMechA-Solids,2010,29:591-599.
21、Staticanddynamicanalysisofmicrobeamsbasedonstraingradientelasticitytheory,IntJEngScien,2009,47:487-498.
22、Thesize-dependentnaturalfrequencyofBernoulli-Eulermicro-beams.IntJEngScien,2008,46:427-437.
23、NaturalneighbourPetrov-GalerkinMethodforshapedesignsensitivityanalysis,ComputModelEngScien,2008,26:107-121.
24、ThenaturalneighbourPetrov-Galerkinmethodforelasto-statics,IntJNumerMethEng,2005,63:1126-1145.
授权专利
一类错位桨叶搅拌器,ZL201220750238.2
网格状圆盘涡轮搅拌器,ZL201220664928.8
基于混沌映射的混沌搅拌控制系统,ZL201320494156.0
一种叶片姿势可变的潮流能获能水轮机,ZL201320413172.2
转轴位置可变的四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ZL201320507894.4
科研项目
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各一项及多项企业委托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
1、微膜生化传感器在液态介质中的动态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微机械构件动态力学性能尺寸效应研究(博士点基金)
3、叶片姿势可变潮流能获能水轮机技术研究(省科技攻关)
4、微机械结构动态性能尺寸效应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
5、高粘性物料搅拌混沌混合技术研究(省科技攻关计划)
6、生物反应器开发(企业委托项目)
7、复杂机械数值模拟技术(企业委托项目)
主讲课程
过程设备设计,弹塑性力学,计算固体力学,流体混合原理,过程设备数值模拟方法
培养研究生情况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4名;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3名。
参考资料
导师个人简介 .山东大学导师简介.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5 20:59
目录
概述
职务职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