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梅(1885—1938) ,中国二胡音乐的拓荒者。现代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12年,他率先把民乐课带进了省立无锡第三师范学校,成为最早的国乐教师、导师,那是一个视民乐为“卖唱琵琶”、“叫花胡琴”的年代。他清醒地意识到,仅在一个把位上演奏,是二胡无法在舞台上施展的症结成在。于是,他成了上、中、下“周少梅三把头(位)胡琴”演奏法的创立者。于是,他与制作二胡师傅共同对二胡进行了“配套”的改良,如:琴梗增长,选“瓜子蛇皮”为琴膜、配置软弓等。
周少梅虚心好学,从不保守,先后向常州中学校长童斐学习昆曲,向常熟的汪旭学习琵琶,也曾向他的学生
刘天华学习过古琴演奏技法和二胡曲,他还经常向江南一带的
民间艺人学习。为了使二胡演奏音域得到进一步扩大,更加丰富二胡表现力,通过反复的实践,大胆地将二胡的琴杆增长至90厘米,同时还加大了琴筒的尺寸。他在《虞舜熏风曲》中用到了下把位,并加花演奏,使二胡音色更加丰满,乐曲更加华丽。
为支持
刘天华探索民族音乐改革,特在江阴成立“国乐研究会”。曾将二胡只在上把位演奏开创为上、中、下三把位演奏。编写教材《国乐演奏》、《京剧曲谱》及一些二胡练习曲。整理、改编、创作了《虞舜熏风曲》、《顾山清明曲》、《划龙船曲》、《苦中乐》、《苦中行》等二胡、琵琶独奏曲。
周少梅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学生。民族音乐家
刘天华在1917~1922年期间就向他学习二胡和琵琶,古琴家
吴景略在年轻时也曾拜周少梅为师。他还刊印了三册《国乐讲义》,其中记录了他收集整理的戏曲谱和器乐曲谱138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民族音乐资料。周少梅以技艺,深厚的艺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成为我国著名的国乐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