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制婚礼
华夏婚礼的原型
周制婚礼是华夏婚礼的原型,之后的婚礼都是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完整的婚礼包括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
六礼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婚礼结构
婚前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和请期等礼仪。
正婚礼包括亲迎、妇至成礼、合卺和餕余设袵等礼仪。
婚后礼(成妇礼)包括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和妇馈舅姑等礼仪。
三书
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并非周制婚礼的内容。“三书”是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 雁为候鸟,秋天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
2. 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纳采后来有所发展,也有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回来后占卜决断成婚与否、吉凶如何。问名一般是索要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信息,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釆。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周制婚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照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主要有拜堂(周制婚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餕余设袵几项。
拜堂
周制婚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三: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舅姑飨妇
根据《礼记》,“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舅洗于南洗,姑洗于北洗,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归妇俎于妇氏人。”公婆共同以“一献之礼”来款待新妇。公公在庭中所设的南洗洗爵,婆婆则在北堂所设的北洗洗爵,酬酒后一献礼成,新妇把酒爵放置于荐的东边。饮酒完毕,公婆先从西阶下堂,然后新妇从阼阶下堂。有司把妇俎之牲交与女家送亲的人,以便向新妇的父母复命。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以“一献之礼”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一献礼成后,分别下阶。《礼记·昏义》记:“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舅姑飨宾
根据《礼记》,“舅飨送者以一献之礼,酬以束锦。姑飨妇人送者,酬以束锦。若异邦,则赠丈夫送者以束锦。”舅姑共飨妇之后,公公又以“一献之礼”来款待送亲的人,酒至酬宾,又以一束锦相赠。婆婆酬劳女送亲者,酬宾时亦以一束锦相赠。如果是与别国通婚,则另外赠送男送亲人一束锦。
庙见成妇
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自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成妇”“成妻”之辨。
“成妇”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成妻”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婚姻关系何时成立?因为他们关心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室女守贞”。“室女守贞”就是所谓的“望门寡”。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这样的一个“许嫁女”,能否另许夫家?还是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与该男合葬?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在清朝,因“室女守贞”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夫”之称谓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时才出现。换言之,“夫妇”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合体”之实时才成立。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节选自台湾学者 张寿安《我的清代礼学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5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而按照后世的逻辑,若新妇在未告庙之前去世,只能归葬于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员的地位,那么“室女守贞”、“殉夫尽节”、“未嫁奉养夫家”等习俗,不就非常没有道理吗?清代大行其道的“贞洁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这种陋习,实为中国文化中的变异成分,并不合乎华夏礼义。
典型风貌
虽然婚礼仪程的结构保持稳定,但就婚礼的风貌演变来看,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故此,本文将按照两种风格将它们分类区别:
“蓝本型”
“蓝本型”的周礼婚制——庄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昏服也不是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发展型”
“发展型”的后世婚礼——喜庆热闹。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婚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自从婚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纵观以上两种中国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们,坦率地说偏好周制婚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
“理想型”
“理想型”的周制婚礼——立意高远。
子之于归,皇驳其马。
新结其缡,九十其仪。
—— 《诗经·东山》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按照《仪礼·士昏礼》等,将周制婚礼的礼服进行解读。
章服制度
1.玄纁:
黑中扬赤即为“玄”。“玄”色较之青、赤、黄、白、黑等五正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天之色彩即为玄,实为至高无上之色。以玄“象”天,天神尚质,亦即天神尚德。因此玄衣之用玄,内涵天道思想;“以玄拟天”“玄乃天道”。而用玄说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设施情况的反应。
纁裳的“纁”色调究竟是什么?《周礼·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见《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楚辞‧九章‧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之西隈兮(写落日依在西山之况),与纁黄以为期。”王逸注:“纁黄,盖黄昏时也。纁,一作曛。”这样看来,纁色应该是橙黄色系,但《说文》却说是“浅绛”;《尔雅 释器》:“绛”。故此,纁色应作赤黄色系解。
2.“僭越
华夏服制历来等差分明,而婚礼有特例:士人亲迎时车舆服制都可上越一级,不算无礼。按公羊解诂:“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私;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私。”婚礼显然是私祭,所以士亲迎用爵弁服显然是向上越了一级。同样的,士亲迎的玄端是侈袂,三尺三的大袖,婚车用墨车、贽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夫的等级行礼;同理,新娘的等级自然要从夫,也是上越一级。所以,亲迎时婿着爵弁玄端,妇着纯衣纁袡,而亲迎之后夙兴见舅姑的时候,则是士等级的玄端、宵衣了。
3. 佩绶
佩绶为礼服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配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是说玉声,“采齐”、“肆夏”均为乐曲名。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壖玟而组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授。”——这是说佩玉的级别规格。士婚礼,可以越级假用大夫规格,故佩玉可用“水苍玉而纯组绶”,水苍玉:根据出土实物,水苍玉显现出透明质感,一说其实际为绿宝石;纯组绶:黑色发赤黄的组绶。
礼服
1. 爵弁玄端服(大夫级玄端)——用于正婚礼。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韠,革带(用以佩韠),大带(素熟绢为之,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赤色舄(或履),水苍玉纯组绶,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级别)——用于婚前礼和婚后礼。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黄裳,白绢单衣,爵色韠,大带(白缯为之,绅部缘黑缯边。士绅长三尺)。
亲迎仪式
司仪宣布:亲迎,行醮子礼!
父亲醮子,赐酒,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
司仪:迎新妇!
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司仪随行)
女方家长在家庙(或家中)设筵(小酒席),在门外迎新婿。
司仪:送贽礼!
婿以雁做贽礼。(女方母亲接收)
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司仪:请新妇!
伴娘入室请新娘。新郎带新娘向女方父母再拜,三拜。新郎引新娘上车。
新妇到婿家,踏几下车。
众友人分两班排列。
司仪宣布:新人受友人贺!
众友人以诗歌贺新人。
《诗经·周南·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e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e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新人拜谢。众友人回礼。
众友人入正堂分班列。
司仪:迎新娘入堂!
婿对妇一揖,请她进门。到正堂前,新婿又揖新妇请入。二人用红巾相牵,缓缓走进正堂。
执匕人(厨师)要准备好同牢宴,新人入堂后,即可上菜。伴郎伴娘上前收下红巾,这由场控负责。
司仪:新郎新娘行沃盥礼!
新妇进入正堂时后,赞者撤掉酒尊的盖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于尊中,把剩余的水泼在堂下两阶之间。把勺子放置于桌上。
媵与御(伴娘与伴郎)相互交换:伴娘为新婿浇水盥洗,伴郎则为新妇浇水盥洗。赞者撤除酒尊上的盖巾。执匕人(厨师先生)和执俎人(厨师先生)设宴。
赞,报告新婿馔食已安排完毕。
司仪:新郎新娘行对席礼!
新婿对新妇作揖请她入对面筵席,然后一起正坐。(伴郎伴娘侍坐一边,或站)
司仪:新郎新娘行同牢礼!
新郎新娘象征性进食.赞洗爵,斟酒请新婿饮酒清口安食,新婿拜而接受,赞答拜。又请新妇饮酒安食,礼节如上。赞进肉以佐酒,新婿新妇尝肉,饮干杯,皆拜。赞答拜。接过酒爵,第二次服侍新婿新妇饮酒,礼节与第一次相同,不进肴佐酒。
司仪:新郎新娘行合卺礼!
第三次饮酒,以卺酌酒,新婿新妇合卺而饮,卺以红丝相牵相连,饮半卺杯交(是交换酒杯,并非挎着胳膊)换而饮尽。
赞洗爵,尊中斟酒,置爵于地(或桌)一拜。新婿、新娘皆答拜。赞坐地祭酒,然后饮干杯,一拜。新婿、新妇皆答拜。撤去筵席食物.
喝完酒后双双起立,站成一排,共拜天地(八拜),然后夫妻对拜(一拜)。
众友人贺诗《诗经·唐风·绸缪》。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新人拜谢之。友人回礼。
司仪宣布:礼成!开宴!(伴郎伴娘回坐)
司仪带新人按照亲友关系的亲疏,一一敬酒谢礼!每到一桌须报:新人致谢亲友!
答谢亲友完毕,新人回坐,司仪回坐。
酒宴完毕司仪宣布:新人入洞房
司仪:餕余设袵!(伴郎伴娘先入寝室)
礼器准备
红烛一对
大雁一只,可以活的也可以木雕之类
铜爵一对
铜盆一张
木勺一支
红线一条(用来绑铜爵)
红巾一条(新郎牵新娘拜堂用)
正堂摆同牢宴(宴席菜肴,按长乐风俗)
几案一张
席一张
名词释义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宽八寸(20cm左右),长一尺二寸(约30cm),前面小后面大,颜色与雀头相似,大约是黑红色,用收持笄固定于顶髻。《士冠礼》载:“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郑玄注:“纁边,组侧赤也。”可见新郎爵弁帽的帽带的颜色应是黑色而滚浅红色边。
玄端: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长二尺二寸,因为古布幅二尺二寸,则每幅皆成正方,故称端。又因其无章彩纹饰,造型正直端方,故称“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
纁裳缁衪:玄端礼服一般配纁色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边。裳用的缁边,应当是一寸半。
韠(bi4):蔽膝,一般采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质。仪礼中只简略地提到“纁色韠”而已。《礼记·杂记下》载:“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紃以五采。”郑玄注:“会,谓领上缝也。领之所用,概与纰同。在旁曰纰,在下曰纯。素,生帛也。纰六寸者,中执之,表里各三寸也。纯、纰所不至者五寸,与会去上同。紃施诸缝中,若今之时绦也。”可见新郎蔽膝的颜色为:上面六分之五橘红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分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红色滚边,滚边之内侧又微微露出五彩色丝。
舄(xi4):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在古时比较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应该比较硬。
充耳: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瑱(tian4),俗称“充耳”。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象征意义是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
玄冠:士阶层的常用冠帽,又叫“章甫冠”或“委貌冠”。《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正婚礼时着纯衣纁袡礼服,头戴“次”,以“纚”束发,插着一尺二长的笄。母亲诫女时给她腰间系上叫做“缡”的帨巾。新娘登车时由从者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的御尘罩衣
婚后礼同夫婿见舅姑的时候则穿普通士人女的“宵衣”(婚后礼)。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袡:衣边。
《士昏礼》“纯衣纁袡”之“纯”,郑玄注云“丝衣”;而亦有认为是颜色的观点——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纯”通“黗”,当读tun2(黗),《说文》:“黗,黄浊黩也”,《广雅》“黗,黑也”,《广韵》“黗,黄黑色也。”黗与纯声、义相近,古字亦通。《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若训“纯”为丝,则于文不类矣。
故此,现有人总结,色理明则以丝解释,丝理明则以色解释。《士昏礼》中提到“女从者毕袗玄”,色理自明,故理解为“丝质”;《周礼媒氏》云:“纯帛无过五两。”注云:“纯,实缁字也。”丝理自明,故为色为之。 次:一种编好的假发,戴用时和自己的头发梳在一起。
纚(xi4):束发用的布帛。宽二尺二(约50厘米),长六尺。
帨巾:也叫缡,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婚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诗经·豳风·东山》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宵衣:即绡衣,黑色,妇女助祭之服。姆于此执礼事亦得服之。绡:生丝。以生丝织缯亦曰绡。
黼(fǔ):绣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间的花纹。
新妇的发型究竟何样?简单的纚、笄如何装饰?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么纚呢?根据彼时的资料,可知当时女子有以飘带束在发端使其飘垂的习惯,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发……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求婚使者:玄端(使者:媒使)。
新妇父亲:玄端。
新婿从者袗玄。即全玄色的华美深衣。
“姆”:“宵衣”,发饰用纚、笄。(姆,即以妇道教女子的女师。)
新妇从者:袗玄,领有黻纹。绣着花纹的单层披肩,纚、笄。(从者:即从嫁的侄娣。)
纳采环节:男方准备,大雁一只,作为贽礼;女方准备,于祢庙堂上户西布设筵席(西为上),几设置于右方。
问名环节:男方准备,大雁一只,作为贽礼;女方准备:①甒醴(甒:盛酒的有盖的瓦器,口小腹大底小,较深;醴,甜酒。)②觯1只(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大多数有盖。春秋时代的觯为长身、侈口、圈足,形状像觚。③小匙1把,角质。④脯醢。(脯:肉干。醢:肉酱。)⑤笾、豆。(均为有高足的食盘)。笾:用竹子编制而涂以漆;豆:用木质刻制而涂以漆(也有用铜和陶制的,陶豆又称为“登”)。笾因是竹编品,不能存放湿类食品,专门用于盛放枣、桃、芡、脯、脩、糗饵等干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放腌菜、肉酱之类的湿物。)
纳吉环节:男方准备,大雁一只,定帖一份(如果婚姻能敲定的话)。
纳徵环节:男方准备,玄纁二色的束帛五匹(一说玄三纁二),鹿皮一双。周礼要求,帛和鹿皮必须已经加工,可直接用以制作衣物。
请期环节:男方准备,①书写吉日的红纸。②大雁一只。③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具体没有限制和要求。
亲迎环节:男方准备:①家宴。②照明用的烛炬若干、亲迎的墨车、带帏幕的彩车等。③大雁等贽见礼
家宴准备
寝门外的东边陈放三只鼎,面向北(北为上位),鼎中所盛之物为除去蹄甲的小猪,合左右体盛于鼎中;举肺脊、祭肺各一对;鱼十四尾,除去尾骨部分的干兔一对。兔腊必须新鲜,鱼要体肉完好的鲫鱼。(举肺:行礼所用肺有2种,一为举肺,离割之,食时可祭可哜(尝),故又称作离肺、哜肺。二祭肺,刌(cǔn)切之专用于祭,故又称刌(cǔn)肺、切肺。祭时举肺、祭肺皆有,食则只用举肺。)
醯酱两豆、肉酱四豆,六豆共用一巾遮盖。
黍稷四敦。敦是专门盛黍、稷、稻、粱等粮食作物制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呈一个浑圆的球状或椭圆状。
酒尊设在室中北墙下。玄酒(水)置于酒尊的西面。用粗葛布为盖巾,酒尊上放置酒勺,勺柄都朝南。
篚:放在酒尊南边,内装四只酒爵和合卺。
洗:设置在阼阶的东南面。洗:为洗餐具用。
俎:祭祀时切割或陈列牲畜之用具。为四条腿,前后腿下端加一横木,使俎腿不直接着地,由横木承接。
沃盥环节:男方准备,匜,盥。匜用来浇水,流水洗手,水接在盥里。
合卺环节:男方准备,合欢筵一席,合卺杯。
妇见舅姑环节:女方准备,一篮枣、栗,一篮腶修。
相关简介
士昏礼,事情都在早晨和黄昏时举行,必在祢庙中受命。
对已经许嫁的女子,要为她举行表示已成年的笄礼,用醴法,称呼她的表字。与国君同高祖以内的同族女子,都要在国君宫中接受三个月的婚前教育。如果高祖庙已经迁毁,则在大宗之家接受婚前教育。
当今复兴
历史上因为西方文化冲击,传统婚礼文化曾经在一段时期被大众所淡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民间开始出现了一股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并且方兴未艾。作为中国历代传统婚礼文化之始的周制婚礼从一种礼仪文化制度化身为一种礼仪文化形态,并开始重新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成为了新人婚礼样式的一种新选择。
在实践当中,复兴的周制婚礼成为以古典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当代新兴、时尚的婚礼形态。不同于西式婚礼,也不同于一般以清、民国风格为主的所谓中式婚礼。以周礼为蓝本,以典雅、尊贵、庄敬为气韵,追本溯源,成为真正体现华夏经典文化传统的民族婚礼。
在汉族的传统中,周制婚礼被视为礼乐文明的根本所在,被视为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起点,被视为人与自然阴阳相和谐而化生万物的本源。只有这样的婚礼,才足以同新人之间坚贞、深沉的情感相般配,才能同我们自身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相般配。
从社会推广的实际来看,正因为周制婚礼已经超越了最初的礼仪制度,变成了一种文化形态,很多人也以这种文化形态的属性合乎逻辑的定位为今天汉文化的一部分,今天很多场合看到的重新复兴的周制婚礼也被称为汉文化式样婚礼,简称汉式婚礼。
从最初制定礼仪制度,到之后延续千秋历代,直至今日,做为复兴的汉文化式样婚礼直系源头。这点也是古人所未曾想到的。而这些礼仪制度及礼仪文化,也是祖先留给今日国人的一份丰厚遗产。
相关新闻
杭州
2006年12月17日下午,杭州一对喜爱汉服的新人在西湖郭庄举办了传统的周制婚礼。据介绍,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成为汉族婚礼之原型,后世汉族婚礼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周制婚礼仪式分为亲迎、盥礼、同牢礼、祭酒合卺、入室、结发、结缨等步骤,新郎一般身着黑底红缘的爵弁玄端,新妇则穿玄色纯衣纁袡,分别有喜娘伴娘相随,并由赞、司仪、执事等数人主持整个宁静端庄的婚礼仪式。
常州
2007年元旦,一群年轻人簇拥着一对身着古装礼服的新人,在常州小河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周制婚礼”。
婚礼司仪“欢欢延陵人”介绍,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成为汉族婚礼之原型,后世的汉族婚礼均是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
新郎“夙夜无偕”来自四川,由于对文学、历史的热爱,与新娘“夏雨云风”相识相恋。他们都认为,“同牢之礼”看来繁琐复杂,却表现了夫妻间“不离不弃合二为一”的思想境界,是“庄重中的美好祈愿”。在同道中人的支持筹划下,他们决定完全按照周制婚礼程式举办婚礼。
当天傍晚5点半,新郎身穿黑底红缘的爵弁玄端,新妇穿着玄色纯衣纁袡,举行了同牢礼、祭酒、合卺、入室、结发、结缨等仪式。在赞者“郁郁其盛,夫妻结发……慕其相随,羡其孔嘉……”的祝颂中,仪式宣告结束。
当天,共有30多位亲朋好友见证了这场婚礼。许多亲戚虽然似懂非懂,但大家认为与觥筹交错、喧闹嘈杂的婚庆场面相比,这样端庄宁静的婚礼让人耳目一新。
北京
2008年1月19日晚,北京一对新人举行了一场庄重典雅的汉民族传统婚礼——周制婚礼,新人服饰、现场布置和仪程设计,均以自周流传至秦、汉的婚俗为依托。
与唐后风情婚礼不同的是,整场婚礼从黄昏时举礼,礼服亦采用玄纁色系,整场仪式以新人入同牢席、酹酒祭天、食一牲肉,饮一匏酒为核心环节,突出表达了夫妻甘苦与共的传统婚礼文化内涵,强调了婚礼作为“礼之大礼”的神圣性和仪式性。
婚礼中迎新人、接代、亲迎醮子、奠雁、拜天地、同牢合卺解缨结发等环节,无不体现了浓浓的古韵,充满传统文化神圣、独特的魅力。
主办方汉衣坊礼仪总监表示:如今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经过摸索实践后的产品已相当成熟,汉衣坊的传统婚礼系列产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而周制婚礼则似乎更受新人偏爱。
武汉
2011年12月11日,武汉光明万丽酒店,继盛唐、明清婚礼秀后,再次上演了一场汉代周制婚礼秀,让江城新人大开眼界。
通过演员现场展示,两千年前新人拜天地、饮交杯、揭盖头场景仿佛穿越到眼前。 男方以大雁为贽礼,女方坐马车上门,男女互牵系有同心结的红绳入堂,撒谷豆祈福,三拜行礼、解樱结发……这一仪式与传统印象中坐花轿、敲锣打鼓、凤冠霞帔的中式婚礼,差别甚大。
复古婚礼十分流行。婚庆策划人武汉天骄圣典婚庆表示,2000多年前的周制婚礼比较适合崇尚文化、不甘落俗的新人。周制婚礼”就是采用周朝礼仪制度的婚礼仪式。这是我国传统婚礼原型,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汉代传承周朝礼仪体系较完整,汉代“周制婚礼”也完好呈现出“周制”风貌。
鉴于完全依照史料所载还原古礼有过于宁静、冗长之虞,故推出的周制婚礼,均在充分保留传统婚俗的同时,加入现代表达元素,使在场宾客感到新颖别致的同时,又不失热闹喜庆。仪式历时40分钟。
而传统婚礼的深厚文化底蕴,则主要通过所用器物及司仪主持风格加以体现。本次周制婚礼,就是遵循这一思路为新人量身定做的,也可算是周制婚礼的又一成功之例。
据新人说,穿上自己民族的礼服——汉服,为自己举办一场汉民族传统婚礼,在越来越多代表民族传统的东西被重新表达的今天,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庄重、质朴的周制婚礼仪式上的神圣,对“孝敬父母”、“夫妇之义”、“人伦之本”等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刻阐述,都是时下泛滥的西式婚礼所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结婚是人生大事,每一对新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举办得特别,让众人在见证他们幸福时刻的同时,也留下珍贵的回忆。昨天,莞事记者就参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婚礼,一起来看看。 婚礼现场,新娘新郎进场,乘马在厩、抹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馁之。
随着礼者的整齐致贺声,身着汉服的新娘和新郎一起走进现场,汉服周制婚礼正式开始。
周制婚礼首先要新郎新娘清洗双手以示新生活的开始,然后同桌举筷食肉,以表二人从今往后将同心协力,接着两位新人饮尽交杯酒再行结发礼。
据婚礼司仪介绍,汉服群成员,就是在新娘头上剪一缕头发,新郎头上剪一缕头发,然后绑在一起,用一个香囊装好,交给新娘,也是一个永久的纪念和收藏,经过这个礼仪之后,才能叫作结发夫妻。
新娘告诉记者, 就中国来说,传承几千年,所以我们只是做一种复兴,因为我们这个婚礼是非常严肃的,其中的含义,是夫妻必须要长长久久 美美满满的。
最后,这对新人在众多亲朋好友的注视下拜堂。虽然整个婚礼仪式宁静优美,但却令人印象深刻。
据现场一位朋友介绍,感觉很感动,特别是这样一个新颖的婚礼,其实我们都不知道汉式婚礼是怎么样的,今天算是了解了。
另一位朋友表示:“我觉得非常好,一种返璞归真的流行,我觉得比较新鲜。”
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其仪式注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婚礼虽然简朴干净,但既能见证新人的幸福,又传承了文明,果然令人印象深刻。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17:29
目录
概述
六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