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云,女(1934-2012),
山东枣庄人,泗州戏四大名旦之一,泗州戏五大名伶之一,泗州戏著名表演艺术家,泗州戏北派传承人,泗州戏周凤云流派创始人,宿州市艺术职称考级的评委,曾任宿州泗州戏剧团团长,
安徽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1956年参加安徽省戏曲汇演,获荣誉一等奖。1957年随安徽戏曲代表团进京汇演,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周总理、
刘少奇主席的亲切接见,同年当选同年当选泗州戏四大名旦,与
霍桂霞、
李宝凤、
王宝莲一起参加文化部第二期戏曲演员讲习班,得到梅兰芳的亲授技艺。
周凤云自幼家贫,三岁时被山东枣庄“拉魂腔”老艺人周玉山收为养女。受“
周家班”的熏陶,很快学会《四告》、《观灯》、《点兵》等传统剧目,八岁即登台演出,走上了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1948年徐州地区解放后,参加了军管会领导的文艺宣传队,演出《送军鞋》、《送郎参军》、《解放朝阳集》、《白毛女》等现代戏,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50年参加安徽宿县地区劳动剧团,后剧团改制为宿县地区泗州戏剧团。长期演出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的广大地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她的唱腔优美,委婉动听,将北派“拉魂腔”唱腔优美曲折、感染力强与南方唱腔柔婉的特点相融汇,同时吸收其他戏曲的优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流派。在表演上,由于原有“拉魂腔”是地方小戏,偏重于歌舞,以唱为主,很少有武戏演出,武戏多采用文唱的表现方式。但周凤云吸取借鉴了许多京剧的“套路”和“招式”,提出“武戏一定要武起来”,完善了泗州戏“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将“花旦”和“刀马旦”集于一身,极大的丰富了泗州戏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帅旦”这一行当的发展迈出了新的一步。
1954年周凤云代表宿县地区泗州戏剧团参加在上海举办的首次华东戏曲汇报演出获表演一等奖。1956年参加安徽省首届戏曲会演,获表演一等奖。1957年4月,参加安徽戏曲代表团进京汇报演出。老戏剧评论家邓初民在观看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看泗州戏樊梨花》的长篇评论。其中写道“......青年女演员周凤云饰的樊梨花一出场就显得老练、生动、活泼、有戏。......内心爱憎矛盾心情,很细致地如蚕吐丝,如日融雪地在她的表演,唱腔中表现出来,把被描写对象的内心世界,极为形象的展示在观众面前,这不得不说是她的成功之处。她的唱腔有高有低,她的低沉和高昂都是围绕剧情发展的,她的表演有紧有松,能紧能松,她的紧张和弛缓,也是围绕剧情发展的,她的唱腔与做工无处不显的熟练,无处不感到自然,在刻画
人物性格上,有她永不凋谢的绝妙和美质。”
1957年5月6日,个人剧目《思盼》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人民日报》发表长篇评论《淮河两岸一枝花》对她做出了很高评价,同时刊出了她的剧照和速写画像。著名作家赵树理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小戏小谈”对演出做出了肯定。在庆祝五一的国宴上,同席的张治中、卫立煌、
梅兰芳、
新凤霞对她的表演也做出了肯定。党和国家给予了她很高的荣誉,当年登上了天安门观看了”五一“游行。1957年她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上海演员讲习班,与
严凤英等人一同学习,得到了
梅兰芳、
周信芳、
盖叫天等人的亲自指导。1959年出席了安徽省群英会。1960年随中央慰问团去新疆慰问演出。90年代,
上海音像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她的《王二英思盼》、《樊梨花诉唐》等选段的唱片和磁带。2006年安徽电视台做了她的采访专题。并录制了她的《樊梨花诉唐》选段音配像。
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去北京汇报演出成了她最大的罪状,揪斗、抄家、下放,上街都要戴着“黑牌子”,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受到很大的折磨。这是得到的安慰是观众对她的理解。她不登台上座率就低,只好开演前在观众面前先批斗她15分钟,再让她演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认为是对她的第二次解放,她对党和人民更加热爱,对艺术的追求更加努力。她深知一个演员的舞台生命是有限的,而“拉魂腔”这一艺术形式是永不凋谢的。她打破了传统的师徒观念,把培养后起之秀看成份内的事,每天清晨和青年演员一起练功,对待学员不仅从生活上关心照顾,在学习上也严格要求,她希望学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情、无私无保留的言传身教使学员受到鼓舞和激励。她的主要学生有赵开方、杜井兰、张玉龙等人。
1983年她退休了,但“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初衷没有退休,她仍然为发展泗州戏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艺术界设立专业技术职称后,周凤云担任了首批泗州戏职称评定专家评委。2012年,周凤云因病在安徽宿州去世,享年78岁。她一生淡薄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毕生奉献给泗州戏戏曲事业。她去世后,为纪念她辉煌的艺术人生,在安徽宿州市宣传部、文化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宿州泗州戏剧团排演了大型原创剧目《周凤云》,通过青年、中年、老年不同阶段概况的表现了她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