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老还乡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退休制度。现代也在探索各行业人才退休还乡参与
乡村振兴建设。
简要介绍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
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
发展历史
《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换权利于君王。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
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但“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
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2019年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建立现代“告老还乡”制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会发言。敖虎山在发言中认为,振兴乡村关键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人才振兴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鉴于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公务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不同行业的企业家
退休,他们中的部分人也愿意回归田园生活,在故乡的土地上继续发挥余热,那么在政策层面上建立现代告老还乡的制度,为乡村振兴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原因
一、“告老还乡”回避权力斗争。此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的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范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范蠡殚精竭虑辅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经过二十余年卧薪尝胆之后,勾践击败吴王夫差,兴邦复国。作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此时范蠡达到了为人臣者的最高境界。但此时的范蠡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告老辞官,携西施遁入“五湖”,可谓极具聪明之举。
二、无心于官场,“告老还乡”。此时官员已无心于官场,向往能够回到家乡,于是“告老还乡”。此种情形下的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告老还乡”提前退休的想法,如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还乡”。
其实,根据《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晋朝大司马张翰,字季鹰,更是由于一日,秋风乍起,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突然领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告老还乡”。
三、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申请“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一般都会得到皇上的恩准。如在唐太宗时,官吏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但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被恩准。但也有皇上不恩准的情况。如《论语章句》一书的整理者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曾多次上书请求告病还乡,但无法得到皇上的恩准,相反“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
相关政策
根据《
关于河南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的指导意见》。具备五种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
宅基地:四是回乡落户的离休、退休、退职的干部职工、复退军人和回乡定居的华侨、侨眷、港澳台同胞,需要建房而又无宅基地的。由此看来,正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不符合申请宅基地的条件,如果他退休后回乡落户,则可以申请宅基地,但回乡落户影响村民集体权益,需要大多数村民同意才可以。当然,如果他父母在老家有房屋,则可以通过继承房屋所有权而获得
宅基地使用权。
根据青岛市《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青土资房发〔2006〕334号)。宅基地的审批应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要求,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不得滥设收费项目,增加农民负担。申请条件3、经依法批准回原藉落户,农村确无住房的。
根据《老圩乡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规定》(老政发[2008]23号)。第五条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农村村民,可以申请安排宅基地:4、经批准回乡落户定居的烈士家属、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胞和其他人员。
2022年11月23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
湖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该《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建立各类人才返乡、入乡激励机制,鼓励
退休公职人员回乡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