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古拉
斯托克创作长篇小说
《德古拉》是爱尔兰作家亚伯拉罕·布兰姆·斯托克创作的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德古拉》以书信、日记、电报、报纸通讯等形式,时空交叉描写了一个吸血鬼的施暴和灭亡的故事。公证人的年轻书记乔纳森·哈克被派去往特兰西瓦尼亚处理德古拉伯爵的房产事宜。但来到伯爵的城堡后,即被伯爵幽禁。期间从种种迹象看来,他觉得这个伯爵可能是一具僵尸,一个夜里从棺材里出来的吸血鬼。他暗暗监视德古拉的行径,双方展开了一次次斗争。起初是对方占了上风,得以去吸哈克未婚妻威廉·米娜的朋友露西·韦斯特拉的血,使她血被吸干而死。最后,约翰·西沃德医生请来他的老师,荷兰专门猎获吸血鬼的专家亚伯拉罕·范·黑尔辛教授和美国的吸血鬼猎人昆西·莫里斯,莫里斯用匕首刺穿德库拉的心脏,使他立刻化为灰烬,米娜也获得了解救。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德古拉》一书著于1897年,正逢19世纪末期不列颠殖民帝国走向衰落之际,传统的维多利亚价值体系和社会阶层划分不断受到冲击。斯托克作为一个在爱尔兰出生的作家,拥有来自爱尔兰本土凯尔特人和来自英格兰盎格鲁民族的双重文化传统和身份。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不列颠殖民主义在十九世纪末的衰落及英国贵族地主和中产阶级对于来自殖民地人民反抗力的焦虑,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因而被视作对传统维多利亚价值观具有挑战性与颠覆性力量的化身。
小说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当时维多利亚已至暮年,行动不便,而其儿子同时也是王位继承人的爱德华则昏庸无能,整日花天酒地,因此政治上的后续统治面临巨大危机。同时,十九世纪中期的暴乱加上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热情使得民主政治的呼声越来越高,帝国的繁荣与稳定逐渐失去平衡,大英帝国的政治前途十分的不明朗,既有对自身统治结构失衡的担忧也有对被殖民者反抗的焦虑。在小说中,斯托克依据集体经验,通过突出主要形象的外表和内在的不同,建构了吸血鬼德古拉这样一个“他者”形象并在主流文化中断然地予以拒绝,同时也是对反叛帝国统治力量的蔑视和扼杀。
创作过程
《德古拉》于1897年5月26日在英国出版。最初,斯托克原想把小说的题目取为《不死的僵尸》,书稿出版前几个星期,手稿上的所写的题目也是《不死的人》。直到读了威尔金森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国记》,才突然决定改用《德古拉》作书名。
人物介绍
乔纳森·哈克
乔纳森是一位年轻的书记,因为工作的关系,被派往特兰西瓦尼亚处理被称为德古拉伯爵的房产事项,来到德古拉的古堡之后,乔纳森发现德古拉的很多怪异之处,疑窦丛生。同时德古拉为了不暴露自己,将其软禁在古堡里面。消灭德古拉伯爵后,乔纳森和自己的未婚妻米娜成婚。
德古拉
古罗马尼亚伯爵,面色苍白,行为怪异,是一位吸血鬼,但是害怕大蒜的气味。他吸血致死了哈克未婚妻威廉·米娜的朋友露西·韦斯特拉,最后被乔纳森、黑尔辛教授和莫里斯先生联手消灭,瞬间化为尘土。
黑尔辛教授
专门研究吸血鬼的专家,知晓吸血鬼的各项弱点,在露西被吸血的过程中一直试图挽救露西。
莫里斯先生
美国的吸血鬼猎人,在最后的决战当中消灭了德古拉,但是自己也受重伤不治身亡。
人物介绍整理自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恐怖寓意。小说中恐怖形象和阴森氛围的塑造是“通过铺延以吸血鬼德拉库拉为中心的魔鬼世界来营造和实现的”,使读者好似在窥探阴暗污秽的古堡里上演的一出恐怖戏码。小说起始便倏忽地呈现出一系列神秘耸人的形象,偏僻的古堡,荒凉的黑夜,突然而至的狼人,和怪叫的蝙蝠,不明就里的烟雾等形象都作为背景因素唤起了读者心中对于阴森恐怖场景的回忆与印象,从而把一个惊惧恐怖的世界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种手法也被广泛用于十九世纪的哥特式小说中。利用各类恐怖因素对周围环境的渲染,一方面介绍了德古拉的特征及身份,另一方面也利用这些形象扩大读者的想象力和增强理解力,为整部小说奠定了一种恐怖、慌张的基调。德古拉的存在以及对其形象的感知,是人眼或者心理的自我感知,是对当下社会心态的生动描写和呈现。乔纳森对古堡的到访和熟悉实则是开始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和争斗,同时暗示着19世纪末大英帝国与被殖民国家之间征服与反抗的微妙关系。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离经叛道的世界。身置这样的世界中,怪物有多恐怖,读者内心就有多焦虑。
吸血鬼德古拉代表着强烈的占有欲和种族入侵欲望,他试图从遥远的东欧侵占伦敦,趁女性熟睡之际,通过控制她们的意识,吸食其血液来繁衍自己的种族,扩大自己的领地,称霸大英帝国。同时,被吸食血液的女性也被转化为当时社会中的异类。她们跳脱出男性权威,不再受传统观念和习俗的束缚,自由地表达自身的好恶和欲望,具有了19世纪末英国社会中涌现的“新女性”的特质,而这一新现象在当时是不受主流人群认可的。德古拉企图颠覆英国社会和谐正统秩序的形象正是大英帝国进行资本积累、大肆殖民扩张历史的影子和自画像,是对帝国殖民统治的反写。同时,德古拉的整个阴谋是逐渐走向衰落的大英帝国对本国政治前途的担忧,是对正在对殖民主义进行反抗的附属国和正在强劲发展的后起国家隐隐担忧的表征。
艺术特色
小说中的主人公德古拉有别于以往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的吸血鬼丑陋、没有智力的动物形象,斯托克将吸血鬼描绘成文质彬彬、聪明、具有吸引异性魅力,能够控制受害人的思想的伪君子形象,而实质却与表象有着巨大的反差。吸血鬼的表征形象令人心生恐惧,内在品质怪异,极度嗜血暴力,行为荒诞乖决,野心宏大却扭曲,征服欲望强烈而征服方式却疯狂变态,突破社会的宗教传统,鼓励异端邪说,冲出性的禁区,“引诱女性跳脱出男性权威”,这些鲜明的特征突出了吸血鬼的异类形象和“他者”性,并用这种带有强烈“他者”性的异类形象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的焦虑恐慌的心理状态,对本国实行的帝国策略持有的既肯定又怀疑的矛盾心理。
《吸血鬼伯爵德古拉》虽然是吸血鬼题材小说的本源,但作为一个创作于一百多年前的故事,在创作手法和细节处理上依旧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小说开篇宏大,可怕的狼群、神秘的古堡、优雅的老伯爵,很容易地将人们吸引进由作者构建的吸血鬼世界,然而不解的是故事却很突兀地在最后草草收尾。伯爵的头被轻易砍下,短短一个小篇幅的情节描写就将如此宏大的故事画上句号,给人带来虎头蛇尾的感受。其次,书中情节安排也并不完全得当,故事的后半部分,主人公们一直在守夜、开会、讨论中延续情节,动作性略有欠缺,可读性自然就变弱了。
作品影响
《德古拉》已被公认是一部经典,不但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还多次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及电视剧,影响了几代作家。
这部小说广泛流行,以至于一提到吸血鬼,人们首先想到德古拉,“德古拉”近乎成为“吸血鬼”的代名词,其家乡特兰西瓦尼亚也成为许多人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
《德古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开启了吸血鬼题材小说的先河,为后代的吸血鬼文化提供范例。同时德古拉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成为文学史上延续百年长盛不衰的经典角色。
作品评价
1897年6月1日《每日邮报》:它是哥特式恐怖小说的经典,和安·拉德克里夫的《尤道弗神秘事迹》、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爱伦·坡的《鄂榭府崩溃记》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等恐怖小说相比,“《德古拉》在幽暗的魅力上要比这类作品中的任何一部都更令人惊骇”。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我认为,《德古拉》是我多年来读过的描写魔怪的最好的小说。”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布兰姆·斯托克(Abraham Bram Stoker,1847年11月8日-1912年4月20日)出生于都柏林郊区克隆塔夫,爱尔兰籍英国小说家,早期曾为都柏林晚报撰写戏剧评论。1897年出版了以吸血鬼为题材的小说《德古拉》并因此成名,至此这本小说和另一位爱尔兰作家约瑟夫·雪利登·拉·芬努的《女吸血鬼卡蜜拉》一起成为吸血鬼文学的经典小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1:3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