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蔚云
著名电影摄影师
吴蔚云(1907~2003)原籍江苏吴县,生于江苏苏州。1922年,入上海美丰石印局当学徒,学习彩色版画石印工艺。1927年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学习摄影洗印。1930年后,任明星、天一、艺华、电通等影片公司摄影师,拍摄影片《小女伶》、《飞絮》、《飘零》等。1935年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处电影股、中国电影制片厂、大地影业公司任摄影师,拍摄新闻片《抗战实录》,故事片《热血忠魂》、《火的洗礼》等。1942年后,任中央电影摄影场、中电一厂摄影师和昆仑影业公司摄影师兼技术主任,拍摄影片《还乡日记》(与王玉如合作)、《遥远的爱》(与朱今明合作)、《关不住的春光》等,并担任《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丽人行》的摄影顾问和技术指导。1949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拍摄《赵一曼》、《白毛女》、《土地》等5部影片。因拍摄《白毛女》于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后调回上海,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市电影局摄影总技师、上海电影技术研究所所长,拍摄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下集)、《搜书院》、《陈三五娘》等,并参与研制新型摄影机、光学技巧印片机、海底摄影设备及立体电影拍摄设备等,在新时期仍担任《儿子、孙子和种子》、《于无声处》等影片的摄影顾问。是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至四届理事。2003年去世。
人物生平
摄影先驱
1907年,吴蔚云出生在上海一个贫穷的教师家庭。因为生活所迫,他读书仅一年,就辍学到上海美丰石印局当学徒,学习彩色版画石印工艺。
1927年,由于吴蔚云的勤奋和努力,他成功的考入了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学习摄影,开始了电影生涯。那时的中国电影还没有摆脱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前辈不少人有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更何况天一公司的摄影师是一位外国人。所以,吴蔚云名义上是摄影学徒,实际上干的是洗印胶片等杂活,还时不时当个临时演员跑跑龙套。既然当师傅的有“心机”,那就怨不得徒弟更有“心机”。吴蔚云和管理机器的师兄约好,趁深夜拿外国师傅丢弃的“片头”苦练摄影机的操作。终于,吴蔚云的摄影技术得到了老板的赏识。
从1927年至1933年他先后在天一、明星等影片公司拍摄了近三十部影片,比较成功地有《小女伶》、《飞絮》、《挣扎》等影片。吴蔚云这一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刻意追求画面构图和注意使用不同光线来增加人物质感的摄影风格。
抗战岁月
1934年后,吴蔚云在艺华、电通等公司拍片,其中《桃李劫》、《逃亡》等影片最为成功,他的摄影创作趋向现实主义,在影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35年,吴蔚云到达武昌,在刚刚成立不久的“汉口摄影场”拍片。吴蔚云和罗静予 合作拍了许多新闻片,如《抗战特辑》等。在战场拍摄新闻片非常危险,吴蔚云在回忆文章中曾写道:“沿途遇上日军飞机轰炸,真是九死一生”。
抗战爆发后,“汉口摄影场”改称“中国电影制片厂”。此时的“中制”,接受由共产党控制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的领导,大批进步人士也都加入了“中制”。这段时间吴蔚云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等影片。
1938年,吴蔚云前往香港加入了“中制”在香港的产业“大地影业公司”——公司名字的意思是“中国地方很大,日本人永远也无法奴役之”。
1942年,吴蔚云还曾去缅甸帮助朋友筹建电影场,不巧又碰上日军轰炸仰光,无奈他只得回国。
抗战胜利后,吴蔚云回到上海,很快投入了进步电影的拍摄,他曾担任《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丽人行》的摄影顾问和技术指导。1946年后,吴蔚云任“中电”一厂摄影师、昆仑影业公司摄影师兼技术主任,拍摄了《还乡日记》、《关不住的春光》等影片。
电影“新”人
新中国成立后,吴蔚云的电影生涯迎来了新的一页。他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这之后他来到了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师。这段时间,他拍摄《赵一曼》、《白毛女》、《土地》等影片,以后又陆续拍摄了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天仙配》。1957年,吴蔚云因拍摄《白毛女》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的个人一等奖。1958年,解放前就拍摄了多部进步电影的吴蔚云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0年,吴蔚云回到了上海,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市电影局摄影总技师、上海电影技术研究所所长,并参与研制新型摄影机、光学技巧印片机、海底摄影设备及立体电影拍摄设备等。
1977年,吴蔚云重返摄影岗位,拍摄了《江姐》、《儿子、孙子和种子》等影片,还担任了电影《于无声处》的摄影顾问。吴蔚云常常说:“我要活到老学到老”。
1983年,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的吴蔚云,又担任了影片《月到中秋》的摄影顾问,参与拍摄工作。
1985年,吴蔚云光荣离休,他见证了影片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摄影界的泰斗。
2003年,吴蔚云去世,享年96岁。
参考资料
上海电影志.上海通.2003-08-1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2 22:0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