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萍(1907年9月14日-1998年8月21日),原籍江苏常州,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儿科传染病学家。毕生致力于儿科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医疗、预防、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工作中作出了成绩。特别在小儿
百日咳的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概述
吴瑞萍,
儿科专家。江苏
常州人。1933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深闰。1939年至1940年在美国
耶鲁大学医学院从事儿科研究工作。回国后,曾任协和医学院讲师。1947年后,历任北京医学院教授、
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
儿童保健所所长、北京第二医学院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
百日咳、
白喉、
猩红热、
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
结核等小儿传染病的临床、
实验研究工作。193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
百日咳疫苗加强剂的作用,受到国内外重视。共同主编有《实用儿科学》,主编有《
小儿传染病学》。
生平简介
吴瑞萍,原籍江苏
常州,1907年9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
长沙市。父亲在清代曾任湖南县级官吏,
中华民国成立后,携眷回常州原籍定居,不久去天津,在招商局等一些单位工作,成就了一番事业。吴瑞萍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天津、北京两地度过的。他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
实业家,坚持不让孩子们进入官场,要4个儿子都学医。甚至强令已从东吴大学毕业做了中学教员的女婿考入
北京协和医学院,重新学医。作为长子的吴瑞萍在1924年毕业于东吴大学附属一中,1925年入
燕京大学医预科,后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3个弟弟
吴阶平、
吴蔚然、
吴安然后来也分别成为
泌尿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和免疫学方面的专家。
1933年7月
吴瑞萍从
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的
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住院医师,1934年起任助教、讲师。不久负责建立儿科传染病微生物化验室,主要研究
百日咳的
自动免疫。
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
吴瑞萍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任儿科名誉研究员,除了在病房观摩儿科临床工作外,主要进行A组
溶血性链球菌的免疫学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Journal of lmmunology(《
免疫学杂志》)上。在美期间曾到若干大城市有名的医学院儿科参观学习。回国后继续在
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
1941年底
太平洋战争爆发,
北京协和医学院被迫停办,他响应原协和儿科主任
诸福棠的倡议,与
邓金鍌等三人决定合办一所小型儿童医院。吴瑞萍腾出北平东城
东堂子胡同自家一座小楼为院址。
1942年春
北平私立儿童医院正式成立,吴瑞萍任副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医院迁至府前街,病床增加,业务扩大,声名日著。
1947年
吴瑞萍应聘兼任
北京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主讲小儿传染病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诸福棠、吴瑞萍、
邓金鍌几次向
北京市人民政府申请,把私立儿童医院无偿交给国家,成立了北京第二儿童医院。吴瑞萍继续担任副院长。
1955年
一所大型的现代化的
北京儿童医院在
复兴门外落成,
诸福棠和吴瑞萍、
邓金鍌连同原儿童医院一起并入,三人继续担任原
领导职务。吴瑞萍担任副院长分工负责全院医疗行政工作,并主持领导传染病房的临床、科研工作。
1982年后
任北京儿童医院技术顾问。
吴瑞萍曾任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
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医学院儿科系系主任、教授,北京市儿童保健所所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及儿科专题委员会委员,和
中华医学会理事;历任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副会长、会长,中华医学会儿
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儿科杂志》第一副主编等职务。
吴瑞萍善于团结同道合作共事。工作中顾全大局,对待同事和后生晚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吴瑞萍晚年患
喉病,动了手术,他不顾年迈体弱,仍不遗余力地工作。1998年8月21日因
脑出血逝世于北京。
技术成就
吴瑞萍一生从事儿科传染病的临床医疗和
科学研究工作。
吴瑞萍在1939年赴美进修之前就在协和
医学院进行动物试验探讨对
链球菌感染自动免疫的可能性。在美国
耶鲁大学医学院又作了进一步研究,回国后继续研究
百日咳自动免疫的问题。百日咳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极易造成婴幼儿的死亡。这种病没有
特效药可治,只有通过
疫苗注射防止发病,但当时国内没有有效的
菌苗。吴瑞萍便选定这一课题为主攻方向。
百日咳的诊断一般取决于临床,
病原菌的培养相当困难,收集标本不容易,而且
菌落生长很慢,又容易被生长快的
杂菌所淹没,一般的细菌化验室不开展这项工作。吴瑞萍从早期病儿的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出
百日咳嗜血杆菌,制成菌苗应用于临床,
血清学及
流行学研究证明他制作的菌苗确实有效,他给动物和易感儿童接种该菌苗观察其免疫学反应的消长动态,发现完成全程
免疫接种后,血液中凝集抗体
滴度达到一定高峰,即开始逐渐下降,如果此时再给以小量菌苗作为刺激注射,滴度就能迅速回升,并且往往可以高出原始接种后的最高滴度数。尤其有意义的是全程接种
百日咳菌苗的儿童,经过较长时间,血内凝集
抗体滴度已降得相当低,若此时与百日咳患儿有较密切的长期接触,又没有注射加强剂,结果非但不会染上百日咳,血内凝集抗体还有升高,甚至高于接触百日咳患儿以前的滴度。根据这一发现,吴瑞萍首次提出接受过正规百日咳
预防注射的小儿,与
百日咳患儿接触后血内凝集抗体能迅速升高,从而获得完全保护的新论点。
吴瑞萍成功研制百日咳菌苗并首次提出上述新论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他撰写的(百日咳菌苗的制作及其临床应用)、(百日咳菌苗刺激对以往接受过免疫注射的儿童的作用)、(百日咳
自动免疫:人
免疫血清对
小白鼠的保护作用)、《百日咳研究工作十年来的进展》等论文,在中、英文版
医学杂志上发表后,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和学术界人士的重视。美国研究百日咳的专家Louis Sauer对此备加赞扬。1956年,吴瑞萍参加在列宁格勒举行的
苏联卫生学、
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及
细菌学联合学会的会议,在会上报告了他多年来在百日咳免疫研究中取得的成绩,获得好评,并被聘请为4个学会联合会的
名誉会员。
吴瑞萍对儿科常见
急性传染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有关
结核性脑膜炎、
白喉、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痢疾、
乙型脑炎、
甲型肝炎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约20篇,如《结核性脑膜炎200例临床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细胞学的研究》、《甘油对痢疾患者粪便中的痢疾杆菌的保护作用》、《小儿葡萄球菌菌血症43例临床观察》、《小白鼠进行溶血型链球菌自动免疫的研究》、《10例急性流行性脑炎的临床和血清学观察》、《儿童时期发疹热病的诊断》、《治疗中毒性痢疾的经验总结》、《对临床研究工作的看法》等分别发表在《
中华医学杂志》和《
中华儿科杂志》上。1974 年吴瑞萍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团长出席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第14届国际儿科学会,在大会上作题为《新中国的儿童保健工作》的报告。1980年他参加第83届日本儿科学会学术会议,作了题为《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防治方案》的报告。1984年吴瑞萍到美国
费城的圣·克利斯托弗儿童医院
参观访问;1985年参观
巴西圣保罗医学院,在那儿都作报告介绍中国儿科事业的发展情况。
吴瑞萍主编的《小儿传染病》于1964年出版,被用作全国儿科
通用教材。自1943年起他还参与
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的编写工作,1985年担任该书第五版的主编之一。1994年诸福棠病逝后他与
胡亚美、
江载芳一起修订该书并任第六版主编。他又参加1987年出版的全国
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儿科专业教材《
小儿传染病学》的审阅工作,并为此书撰写绪论。
主要论著
1 吴瑞萍.儿童时期发疹
热病的诊断.人民军医.1953.
2 吴瑞萍.小儿结核病重点号的意义.中华儿科杂志.1955,6:407.
3 吴瑞萍.
百日咳研究工作十年来的进展.中华儿科杂志.1959,10.
4
北京市儿童医院.1959年治疗635例
中毒型痢疾的
经验总结.中华儿科杂志.1960,11:176.
5 吴瑞萍.对
临床研究工作的看法.中华医学杂志.1961,47:337.
6 吴瑞萍,主编.小儿传染病.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7
诸福棠,吴瑞萍,等主编.实用儿科学(第五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8 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主编.实用儿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