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光鉴
春秋晚期的吴国青铜器
吴王光鉴,自铭“荐鉴”,因作器者为吴王光而得名,共出土两件。现藏于安徽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是安徽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文物历史
1955年5、6月间,在安徽省寿县县城西门内偏北处发现一座古墓,经过安徽博物院的细致清理,共出土了584件随葬品。这些物品中,青铜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总共有486件,其中包括各种礼器、生活用品和兵器等。
其中就有两件吴王光鉴,这些光鉴内部配套有圆形尊缶和匜形勺等生活用品。这些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
文物特征
吴王光鉴为圆腹平底、双兽耳。器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出土时器内各有一小铜瓠。鉴上有铭文52字,说明作器原因,还记载当时吴、蔡两国间的关系,铭文证实吴国为姬姓后裔。
铭文:隹(唯)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吴王光择其吉金、玄銧、白銧,台(以)乍(作)叔姬寺吁宗彝荐鉴。用享用孝,眉寿无疆。往已(矣)叔姬,虔敬乃后,子孙勿忘。
文物鉴赏
吴王光鉴为圆腹、平底,颈腹部对置兽耳衔环,造型古朴简洁,器表满饰蟠虺纹,纹样精美大方。器腹内壁有铭文52字,揭开了一段尘封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吴蔡联姻的故事。吴王光鉴出土时,里面还放置一个铜尊缶,组成鉴缶。鉴缶是楚国特有的青铜礼器组合,尊缶内盛酒,鉴内夏天可盛放冰块,冬天或可盛放热水,起到冰酒或温酒的作用。
制作技术
吴王光鉴的铸造工艺具有独特的四部分壁设计,使得各部分接合明显,底部呈圆形,且压边较宽。在底部中心位置,有一个长4厘米的铸疣。鉴身镶嵌有两耳,呈现出春秋中期典型的青铜器造型。
自此时期起,青铜器在技术上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铭文采用了新颖的错金技术,使文字更加精致清晰。此外,装饰图案也引入了新颖的镶嵌装饰等工艺和风格,使得青铜器的外观更加华丽精美。这些新工艺和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青铜器的品质和美观度,也为我们揭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文化寓意
吴王光鉴是当时一种重要的盛水或装冰器具。当它与圆形尊缶和匜形勺合在一起使用时,它们形成了一个整体的鉴缶。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尊缶可以用来盛酒,匜形勺则用来倾倒酒水,而鉴与尊缶之间的空隙则可以放置冰块,为酒水降温。
吴王光鉴的腹部内镶嵌有四个小环,专家推测这些小环是用来支撑冰块的。当冰块融化后,鉴的底部会留有空隙,这样就可以继续盛水了。因此,吴王光鉴巧妙地利用两种不同的介质进行导热,以保持液态的温度。这一独特的设计和工艺展示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吴王光鉴成为了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
文物价值
在春秋末期,吴国与楚国产生了摩擦。作为楚国的坚定盟友,蔡国在蔡昭侯的领导下与吴国形成了联盟。吴王光鉴的铭文明确地指出吴国是姬姓的后裔,并且这枚鉴被作为陪葬品与蔡侯一同安葬,这进一步证明了同为姬姓的两国贵族之间是可以通婚的,从而打破了同姓不婚的禁忌。
吴王光鉴的出土及其铭文揭示了吴蔡两国间密切的联系,显示出他们通过联姻来加强同盟关系。这对于我们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的相互交往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吴王光鉴作为中国早期制冷设备的雏形,展示了春秋时期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技术水平。
参考资料
吴王光鉴.安徽博物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16:29
目录
概述
文物历史
文物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