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军,男,1964年10月生于南京,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研究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专业支持工作组核心成员,教育部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
人物经历
吴永军教授长期从事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先后出版专著《课程社会学》、《
新课程学习方式》两部,主编著作6部,参与10部专著若干章节共计60余万字的写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在《
国外社会科学》、《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发展研究》等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有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教育学》、《中小学教育》以及《
中国教育科学》等刊物全文转载。
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新课改的回顾与反思——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践的社会学研究”,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成长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曾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西方课程社会学新发展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中小学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和省教研室重点资助项目“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和“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的工作。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的研究成果“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初探”获江苏省第五次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的研究成果“课堂教学社会学”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曾于1997年获南师大第五届青年教师工作学习“双优奖”一等奖,2000年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科研成果
著作类
1、新课程学习方式,专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新课程核心理念例解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新课程核心理念学科例解·小学语文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论文类
1、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全文刊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8期全文复印;《
教育文摘周报》2006年9月6日摘登。
2、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的新发展,《
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4期全文复印;
3、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4、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
中国教育科学》2006年登载;
5、其实有很多误解:
接受式学习再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6、试论学习方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7、超越技术:学习方式转变的回家之路,《
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
8、教学设计:影响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
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9、难逃厄运的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产生与发展探微,《
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第2期;
10、再论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0期;
11、再论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的意义,《教育科学》2004年第5期;
12、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13、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建设》2003年第11期;
14、课程改革呼唤理性精神,《
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4期全文复印;《
中国教育科学》2005年登载;
15、试论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好课观,《
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7期;
16、再论小班教学的理念及其相关策略,《
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7期全文复印;
17、新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人民教育》2003年第23期;
18、语文教学案例评点,《语文建设》2003年第8期;
19、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评论》2002年第5期;
20、关于
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新课改的回顾与反思——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践的社会学研究”,
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成长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