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施
华中大学理事会主席
吴德施(英文:Logan Herbert Roots,1870年—1945年),是一位西方传教士,曾任中华圣公会主教院主席、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理事会主席。
人物生平
吴德施,英文名叫洛根·赫伯特·鲁兹(Logan Herbert Roots),1870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189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文学院,1896年毕业于圣公会神学院,同年由美国圣公会差会派遣来中国,此后长期在武昌、汉口传教。1896年11月在武昌高家巷圣约瑟堂任堂牧,他为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吴德施,开始了在汉长达42年的传教生涯。1899年调任汉口圣保罗堂堂牧。1904年11月任湘鄂皖赣教区主教(1912年教区分割,继续任鄂湘教区主教)。
吴德施自来华后一直十分关心中国革命、关注共产党人,他甚至要求辖区内每个传教士都要读斯诺的《西行漫记》,被冠上了“粉红色主教”的称号。辛亥革命前,他支持中国会吏胡兰亭、黄吉亭在武昌圣公会高家巷圣约瑟堂创办含有反清倾向的书报阅览室日知会,日知会被破坏,刘静庵等人被捕后,吴德施又出面营救。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时,圣公会属下各礼拜堂的圣职人员和信徒们在吴德施主教的率领下,参加了红十字会的救援行动,甘冒枪林弹雨对起义战士进行救治。当阳夏保卫战在汉口鏖战之际,作为汉口救灾委员会主席的吴德施主教,将临近战火第一线的圣保罗堂——圣公会鄂湘教区总部临时改成一座伤兵医院,为革命将士服务。1913年,被选为中国基督教续办委员会委办长,他与家人从武昌搬到了汉口圣保罗的主教公署(今汉口鄱阳街32号鲁兹故居)居住,直到归国。
1922年2月,美国圣公会、复初会、雅礼会、遵道会,英国伦敦会、循道会等差会代表应邀到汉口圣公会主教吴德施寓所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会议做出了在武昌创办华中大学的决定,并指定和组织了两个委员会负责该大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科设置,自此,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的筹组工作被列入议事日程。1922年8月筹建华中大学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1923年11月临时管理委员会决定华中大学先进行三年的试办期;1924年春华中大学理事会成立,吴德施主教任理事会主席。
1926年起兼任中华圣公会主教院主席。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 二”事变,在上海全城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由上海秘密来到武汉,曾经在吴宅避居数日。数月之后,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江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吴德施利用教职身份冒险设法帮助周恩来乘船离开武汉前往南昌,领导“南昌起义”。在此期间,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关于周恩来与吴德施一家的交往细节,吴德施长子约翰·鲁兹在其晚年出版的著作《CHOU》(中文名《周恩来传》)中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述,扉页上题词是:“献给我的父亲吴德施”。
抗日战争初期,汉口成为中国的临时首都,他在汉口鄱阳街圣保罗座堂大院内的住所,曾招待外国左翼人士艾格尼斯·史沫特莱、安娜·路易丝·斯特朗、白求恩,并赠送财物和药品给八路军。
1938年4月,吴德施即将退休回国。11日,周恩来等人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屋顶花园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告别宴会。宴会结束,周恩来、秦邦宪、罗瑞卿等与吴德施合影留念。周恩来还向他赠送了亲笔题词:“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是吴主教在华四十年的最后宝获”,“嘤嘤其鸣,求其友声——这是我们希望吴主教带回国去的福音。”
几天后,吴德施女儿法朗西斯·鲁兹以全家人的名义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专门在家中的客厅举办了“告别中国”钢琴独奏音乐会,周恩来夫妇、 吴国桢夫妇等国共高层人士应邀参加。4月19日,吴德施正式起程回国,汉口《新华日报》以“吴主教的临行赠言,巩固统一战线”为题发表了吴德施的告别辞, 表达了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心声。
吴德施回国后的生活,主要从事重整道德运动。在晚年被尊为“重整道德运动的精神领袖”。1945年,吴德施逝世于美国密执安州的麦克尼克岛,享年75岁。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0 11:3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