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屏周(1916~1947)安徽省巢县罗家巷人。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师和军区军工部政委,大连裕华工厂炮弹厂厂长等职。1938年春,吴屏周参加了中共
巢县县委领导的青年训练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巢县成立抗日动员团体一抗敌动员委员会,吴屏周任理事长。他积极扩大党的组织,组织中共黄山区委会,任区委书记。同年秋天,吴屏周奉命组织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巢湖游击大队。1940年,调任南津浦路西区委组织科长。1942年调任定风怀县县委书记,后调任新四军二师任军工部政委。1945年1月调任华中军区军工部政委。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大举向解放区进攻。中共中央决定迅速在大连秘密筹建兵工生产基地。1946年12月,吴屏周直接调往大连。1947年5月,吴屏周被刚刚组建起来的建新公司任命为裕华工厂(炮弹厂)厂长,带领一批工人在人烟稀少的
龙头山下艰苦创业,经过3个月的昼夜奋战,几百台机床转动起来,炮弹试制工作正式开始。1947年9月23日,由炮弹厂厂长吴屏周、引信厂厂长
吴运铎亲自进行弹体爆破试验。当时采用的试验方法是用拉线引信起爆。前六颗连续顺利爆炸。当吴运铎抽动第七颗炮弹的绳索时,炮弹没有爆炸,过了片刻,他俩几乎同时到达了埋炮弹的地方,当他俩刚弯身检查时,炮弹山崩地裂般地爆炸了。吴运铎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之中,而吴屏周当即献出了年轻生命,时年31岁。
吴屏周1916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1935年初中毕业后,考入芜湖铁路局学徒,后提为正烧火。1937年抗战爆发,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他怀着“宁愿饿死,决不替日本人开火车”的一腔热血,回到巢县汪家桥。家乡熊熊燃烧的民族抗日烽火,点燃了这个年青人火热的心。1938年春, 吴屏周在柘皋参加了名为国共合作、实际是中共巢县县委领导的青年训练班,不久由训练班负责人刘顺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巢县成立抗敌动员委员会,吴屏周担任农民抗敌协会理事长。他积极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组织了中共黄山区委会,并担任区委书记。同年秋天,根据上级党委关于“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坚持巢北斗争”的指示,吴屏周奉命组织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巢县游击大队(后改为巢县独立营),并任教导员,领导这支地方武装,配合新四军的主力部队,打击日伪军,建立敌后抗日政权。1940年,他调任淮南津浦路西区党委组织科科长。1942年调任定凤怀县县委书记,后调新四军二师军工部任政委。1945年1月,调华中军区军工部任政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队依仗兵力和武器上的优势,疯狂扑向解放区,妄图一口吞掉我军。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有效地支援前方作战,党中央决定在东北大连建立后方军工生产基地。大批干部渡海北上,从农村来到这座近代化工业城市,创建了我党领导下的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建新公司。1946年12月,吴屏周由华中军区军工部直接调往大连,1947年5月,任建新公司裕华工厂(炮弹厂)厂长。
裕华工厂建立在人烟稀少的甘井子海茂村的老龙头山下。吴屏周带领建厂工人,在这里沿用旧的生产工艺,利用旧车轴钢生产炮弹弹体。为了生产更多的炮弹支援前方,他从不知什么叫苦和累。他的办公室,既是宿舍,又是试验室,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武器的零部件和弹药样品,和前来帮助建厂的宏昌(引信厂)工厂厂长吴运铎一起研究、琢磨,设想用水压机冲型代替车轴钢内掏孔的落后方式。有一次,他已经躺下了,忽然想起了一个技术问题,立即爬起来到车间试验。他不会开动车床,又不愿打扰已经休息了的工人,就唤醒材料股长吴学忱,一起到车间试验。那时车间夜里没有电,车床不能转动,他就用手转动车床,让吴学忱操作。在他顽强精神的带动下,裕华工厂很快在新厂生产出一批弹体。
为了测试裕华工厂生产的炮弹弹体的爆炸力和破片标准,1947年9月23日,吴屏周、吴运铎、刘振三位厂长、副厂长,在没有可供实弹射击大炮的情况下,采用拉线引信起爆的方法试验。引信撞针用保险叉卡住,保险叉上系有绳子,当人在掩体内拉紧绳子,保险叉脱落,撞针击发雷管,引爆弹体内炸药爆炸。头几发炮弹,进行得很顺利,当他们试爆到第七发的时候,炮弹未响,停了一会儿,吴屏周、吴运铎跑上前去察看究竟,就在这时,突然一声巨响,炮弹在两人中间爆炸。吴屏周立刻倒在血泊之中,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军工事业。那时他只有31岁。
吴屏周同志牺牲了,建新公司的广大职工以更大的劳动热情,投入到支前生产中去,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定型生产出大批后膛钢质炮弹,源源不断地送往解放战争的战场。裕华工厂在解放战争中是功勋厂,这里就包含着吴屏周同志永不磨灭的功绩。人们怀念着他,每逢清明时节,工人、学生,都列队在烈士的墓前默哀以寄托哀思,建新公司的原领导人每到大连,都要到墓前祭扫。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长工在大连疗养期间,还专程到这里向烈士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