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江,香港著名音乐家。1958年加入专业文化表演团体。1962年迁居香港。曾在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音乐系教授中国音乐,亦在演奏会、电台、电视等演出,并为电影配乐,先后有百多部,较有名的有《侠女》、《缇萦》、《瀛台泣血》、《新红楼梦》、《大漠英雄传》、《烈火》、《大军阀》等,还为多部电视剧集配主题曲。
主要作品
横跨新加坡、香港、台湾中乐界的音乐奇才、中乐交响化的奠基性人物,其前卫作品《缘》及《胡笳十八拍》音响精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此外,吴大江亦为著名导演
胡金铨的爱将,曾以《山中传奇》的配乐夺得
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配乐奖」。
曾先後为近百部香港及台湾电影包括「侠女」、「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缇萦」及「国父传」等担任作曲及配乐工作 ,并屡获奖项 。 他创作与改编的作品类别繁多 , 包括著名的《椰林舞曲》 、《缘》 、《
胡笳十八拍》、舞剧《东海奇缘》、 高胡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 直至1985年。擅长多种乐器,尤以板胡及二胡造诣最深,还创作大量中西乐作品,包括《海南之歌》、《茶山情歌》、《麦里芝池畔》、《椰林舞曲》,交响诗《新加坡啦》、《缘》,舞剧《东海奇缘》及《蔡文姬》等。1982年6月,携其作品《缘》赴巴黎参加“国际现代作曲家交流会”,获高度赞誉。
人物生平
吴大江一九四三年十月十六日生於中国
广东汕尾,原籍广东
海丰。他自小酷爱音乐,十五岁时加入了一个专业的文化团体(广东歌舞团),得名师马思宫指导学习小提琴、二胡及乐理,并随团到处演出,获得不少演奏经验。其後又得彭修文指导学习作曲法及各种乐器演奏法。十七岁时,以一曲《南海之歌》获作曲奖,已展露其音乐创作天份。
吴大江於一九六三年移居香港,获多位国乐前辈赏识鼓励,开始为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而努力,他曾被邀担任中文大学
崇基学院音乐系中国音乐组的讲师,亦曾在清华学院任教。后加入邵氏公司做电影配乐工作,自一九六九年开始,他曾先後为各大电影公司担任电影音乐作曲和配乐工作,共有百部之多,包括《侠女》、《缇萦》、《大漠英雄传》、《瀛台泣血》、《红楼梦》等。此外,又曾替多部电视片集配主题曲,这些影视产品在当年畅销东南亚各地。由於他所写的配乐别具风格,为此,吴大江的名字亦广为各地所熟悉,为他日後到新加坡发展铺下伏线。
70年代中期後遂渐攀上事业的高峰,一九七二年吴大江发起组织了香港管弦国乐团,采用新方法训练,成为他在音乐发展上的一个新开始。同年於旅日途中,受邀到日本皇宫演奏,与皇宫内的御用厅乐团切磋雅乐。该年十月受邀赴新加坡,担任国家剧场及人民协会华乐团的客席指挥,由於演出成功,一九七四年获聘为该团的专任指挥及统筹演出工作,该团在他的领导下,水准大为提高,同时乐团得以专业化,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吴大江领导该团出国访问,到香港参加首届
亚洲艺术节演出。
一九七七年六月,吴大江应香港市政局之邀,返港担任
香港中乐团职业化的筹划工作,被聘任为该乐团之音乐总监及指挥,直到一九八五年离职後,转到台湾发展,曾先後获台北市立国乐团、中国广播公司国乐团、高雄市实验国乐团邀为客席指挥,并在台湾从事唱片制作和乐器买卖工作。到九一年六月被聘为
台北市立国乐团常任客席指挥,但只做了一年。
二零零一年九月四日中午十二时半病逝於台北,年仅58岁。
作品风格
中西融汇
吴大江的作品,形式极多。除电影、电视音乐外,既有大型的中、西管弦乐曲,也有较小型的中乐获奏曲,更曾以新手法改编大量中国民歌及戏曲。除了作曲与指挥外,他更擅长演奏多种中国乐器,尤以板胡、二胡的造诣最深,曾为唱片公司灌录多张唱片。八一年在第六届亚洲艺术节发表的大型民乐大合奏作品《缘》,於八二年香港首次参加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协会主办的国际现代音乐交流会(INTERNATIONAL ROSTRUM OF COMPOSERS)获选入前十五名。代表作品有《新加坡啦》、《椰林舞曲》、《麦里芝池畔》、《倚门望》、《天净沙》,舞剧《东海奇缘》和改编作品《
梁祝》高胡协奏曲。
吴大江的音乐创作,基本的原则是将西方的理论,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套入中国的乐曲。他创作的重点在於中国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他首先肯定传统音乐的价值,套入西方先进的作曲理论,尽量发挥中国乐器新的演奏法,以及不同乐器的音色组合,扩大中乐曲的表达。
从吴大江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一直极力推进中乐器的演奏法改革,探索新的音响组合,以求产生新的音色。如何使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化,一直以来都是他的创作目标之一。
从他的西洋管弦乐作品中,则较注重去表现不同国家的地方民族色彩。
推动民乐
另一方面,他的音乐,一般都对形象加以著意的雕琢,颇为形象化,且多对敲击乐的运用加以发挥。同时,在他的作品中,又常能予人以新鲜感,带有趣味性,生动和活泼的性格,例如《椰林舞曲》中创用椰壳为敲击乐器,《麦里芝池畔》、加上雀鸟的叫声,都是他作品的特色之一。
当然,吴大江最大的贡献还是在於为职业化的香港中乐团奠下稳健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推动交响化的民乐作品方面,影响尤为深远,他所创作的《缘》更充分发挥将现代乐风引入民乐作品的效果。
之后香港中乐团刚能脱离政府独立发展,是吴大江以前追求的梦想的实现。
轶事
《梁祝》首个纯国乐版本的诞生
最初动念改编用高胡来奏《梁祝》的是吴大江,时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香港百代唱片公司(EMI)委约吴大江制作高胡《梁祝》唱片,当年吴大江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在夜间编写,日间录音的方式完全唱片,高胡由吴大江自己演奏,录音协奏的是凑合而成的管弦乐队,这张唱片一度颇为畅销。
一九七七年香港中乐团职业化,吴大江担任音乐总监後,再将《梁祝》改为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组成的大型乐团协奏的高胡大型协奏曲,出现首个纯国乐版本的大型协奏曲,於一九七八年首演,并成为国乐可以「交响化」的一个见证成果,至今亦已超过三十年了!
吴大江此一高胡大型协奏曲,一九八三年八月时还曾由
何占豪指挥香港中乐团演出过,当时何对吴之改编,大为赞赏,认为是成功之作,并表示他自己不会考虑另外改编了。
作品年表
雷雨(1957)
龙虎风云(1970)
嫁不嫁(1970)
喜怒哀乐(1970)
侠女(1971)
歌迷小姐(1971)
云姑(1971)
骗术奇谭(1971)
大军阀(1972)
铁指唐手(1972)
唐手跆拳道(1972)
天下第一拳(1972)
大杀手(1972)
战北国(1972)
功夫小子(1972)
只羡鸳鸯不羡仙(1972)
少林高徒(1973)
顶天立地(1973)
江湖行(1973)
死囚(1974)
北京人(1974)
赌人头(1975)
碧血剑(1976)
四大门派(1977)
十大杀手(1977)
空山灵雨(1979)
潮洲笑汉(1980)
鼍鼓鬼剑狼烟(1982)
武松(1982)
家在香港(1983)
少林寺弟子(1984)
国父孙中山与开国英雄(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