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1482-1568),字亚夫、亚甫,号剑泉,明武进人,明朝官员。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历任江山知县、监察御史、直隶巡按、处州知府、湖广参政、太仆寺少卿等,长于经史、诗词,著有《通惠河志》《谏院奏议》《鸿爪集》。
修浚通惠河
嘉靖七年(1528)六月初五日,监察御史吴仲等奉命修浚通惠河成,因疏五事:时修浚以通运通,专委任以责成效,复旧额以给官夫,改闸座以防水患,处剥船以便粮运。世宗以运河先朝屡经勘议,未得成功。吴仲等仅用时四月而就绪,嘉其勤劳,令科道官查验行赏,所条事宜全部付诸实施。
元代修建的通惠河,到了明代,由于城内的河道有了变化,船只不能直达积水潭。漕运船只从通州沿着通惠河只能到达东便门的大通桥。水源也由于昌平白浮瓮山河淤塞,主要依靠玉泉和西山诸泉,水量大减。所以明代早期通惠河道漕运时断时续。成化年间,平江伯陈锐曾疏通过,有短时间好转。但到嘉靖年间又难以顺畅通行。
嘉靖六年(1527年)监察御史吴仲巡视通仓后对整修通惠河提出建议。经皇帝批准后,于嘉靖七年二月动工,三个月后竣工。当年就运粮200万石,省脚价银20万两,得到朝野官商的赞扬,“上下快之”。出现了“仙槎合傍银河挽,粟米如山绕凤台”的景况。
吴仲是何许人呢?吴字亚南,江苏武进人,明正德年进士。嘉靖初为巡仓御史。嘉靖七年主持整修通惠河。为节约水量保障漕运,对原有的闸坝进行改造,只保留“五闸二坝”;同时,漕粮运输实行剥船,船只不再过闸,由人工从闸下搬运粮食到闸上游停泊的船上,以适应在水少的情况下仍可保持通航。使用这种办法一直到明代末年,每年可运粮250万左右。吴仲这次整修成功,成为明代通惠河漕运一个重要转折。吴仲在通惠河整修完成后,编成《通惠河志》一书,成为记述通惠河唯一的一部专志。为纪念他的治河功绩,在通州为他建立了生祠。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录有明人陈经一首《通惠河泛舟》诗,称赞整修后的通惠河“东南千万艘,飞鞔遵旧路。远积万世赖,仪同四方聚。……畴能树奇勋,江东吴侍御。”高度称赞吴仲的治河之功。
篇头所选徐阶两首诗,原标题为《夏日吴侍御邀游通惠河》。这是在吴仲整修通惠河竣工之后,特邀请嘉靖时期当朝的重臣徐阶前往游赏,进行视察。徐阶,上海松江人,嘉靖二年进士,授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到嘉靖三十七年入内阁,是嘉靖朝一位大人物。徐阶邀游后非常满意,高兴地写了两首五律,赞美通惠河的优美风光。诗中说:“野兴幽人得,清游醉梦疑”。真像是在梦境中一样。最后两句是说,作为吴侍御请来的客人,游赏尚未尽兴,还想抽时间相约再来。“只应骢马客,为卜后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