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理(1915~2008)安徽
泾县茂林镇人。1936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37年在汉口参加新四军,任军部材料科科长兼外科医生。后从事伤科和卫生管理。1941年调任三师卫生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手术队医务工作。1951年任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长,朝鲜政府5次颁发勋章。吴之理工作之余勤于著述,早在战争年代曾创办《先锋医务》并出版专著。后任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创建急诊外科医院和原子医学研究所。50年代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分会会长。桐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80年组织编写《医学提要》,介绍中医预防和军事医学等30多个基础医学。
人物生平
吴之理(1915-2008),1915年生于安徽省
泾县茂林乡。1937年夏以优等成绩读完
国立上海医学院本科到南京鼓楼医院实习。12月参加新四军。1938年1月任新四军军医处主治医生、材料科科长,7月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军医处处长。1940年4月经批准去上海学习,期间为军部购买药材,并协助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干部通过中共地下组织送往苏北。1942年年初赴苏北新四军军部。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
华中医学院教育长,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卫生部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进军东北。1946年4月兼任西满军区卫生部部长。1947年3月任西满军区卫生部部长。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医院管理局局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组织救治伤病员,开办训练班,培养大批医务工作者,为旅一级卫生部建立化验室和手术室,主编出版全军最早的铅印杂志《先锋医务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组织建立比较完整的伤病员医疗后送体系和卫生防疫系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回国后任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创办全国第一个上海急诊外科医院和第一个原子医学研究室。
1959年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1960年10月任总后勤部科技部副部长。
1962年2月任空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亲自乘战斗机上天体验飞行员感受,科学地提出机场是空军卫生工作的重点,在福州机场组织全军第一个卫生救护野战实地演习,发表《战时机场救护工作》。
1978年8月至1985年8月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顾问。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是中华医学会副理事长。主编《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医学提要》,主译《创伤外科学》,著有自传《一名军医的自述》。
2008年8月22日在北京逝世。
担任职务
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常委。
个人作品
吴之理勤于著述,早在战争年代,曾创办《先锋医务》并出版专著。1980年组织编写《医学提要》,介绍中医预防和军事医学等30个学科基础医学。主编有《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实用医学大词典》(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年)等。著有《吴之理医学文选》《吴之理医学文集》《创伤外科学》《各部骨折固定姿势和石膏绷带范围图谱》等。
在60余年的军队生活中,吴之理取得了丰富的战伤外科经验和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以及卫生勤务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100余篇文章,并在国内外首创了“伤员流”概念。吴之理还编著了300余万字、高质量的《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先后3次出版700多万字的《医学提要》。他的论文《关于战斗伤亡因素探讨》提出了参战人数是伤亡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对军事学非常有价值。
吴之理在他的回忆录《一名军医的自述》中详细记述了自己和妻子章央芬由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到革命军人,由一名军医到创建医学院校并担任领导职务,成为著名医学专家、学者的成长过程。作者历经90个春秋,涉及不同年代,真实记录了特殊年代中的历史事件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其他信息
老战士情牵贫困生
吴之理、
章央芬夫妇离开泾县云岭之后,一直眷念这片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红色土地,在得知该县古稀老人王直助教留守儿童的事迹以后,他们主动联系王直,表示愿意无偿资助泾县贫困女学生。2001年5月,他们开始资助伍青、刘洁等8名贫困女生,从此开启了爱心助学的历程。2002年,他们又资助该县21名贫困女生,捐助金额近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