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有些
含水层不呈层状,岩层含水受局部构造因素控制,如张性断裂带可能成为地下水储存和运移的场所,含水层呈脉状分布,可称含水带。
地质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使用“含水层”、“隔水层”等水文地质述语。这对于层状的、均匀的岩层是很适宜的,因为其含水、隔水边界与岩层边界是一致的。但对不均匀的岩层或岩体,这些述语就不确切了。在基岩中,一个含水的断裂带可以切穿不同的岩层或岩体,在同一个岩层或岩体里,岩石断裂破碎的地方含水,没有断裂的地方就不含水。所以,基岩中的含水、隔水边界,在多数情况下不受岩层、岩体形态的控制,与岩层、岩体并不一致,而是受地质构造或风化作用的控制。
如果我们笼统地把某一不均匀的岩层或岩体全部都看作为含水层或隔水层,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例如花岗岩体,在多数情形下是不含水的,但其中的一些构造破碎带和风化裂隙带却含水。因此,在基岩地下水的研究中,除了使用“含水层”这一述语之外,还应当确立“含水带”的概念。因为含水带是基岩地下水埋藏和分布的主要形式。
定义特征
含水带是指主要受地质构造或风化作用控制而不受地质体限制的含水裂隙带或含水岩溶带。含水带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如带状的、脉状的等。它们同不透水围岩有时是呈逐渐过渡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述语来说明基岩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情形。
凡是地下水埋藏分布受岩性控制与地质体分布一致者,仍然称作含水层(层状的)或含水体(非层状的),凡是埋藏分布不受地质体限制而主要受地质构造或风化作用控制的含水形式,不论是带状的、脉状的或其它形状的,均称作含水带。只有这样,才能既反映出基岩地下水埋藏分布的不均匀性,又能反映出它的规律性,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基岩地下水。
含水带分类
带状的含水带
带状的含水带,即分布范围较宽的带状、似层状的含水带。
①风化裂隙含水带在基岩风化带中,如果其下面未风化的母岩是不透水的岩石,可以使风化带成为含水带。
②与岩层褶曲有关的构造裂隙含水带 例如背斜轴部张裂带,褶曲转折端张裂带等含水带。
③岩溶含水带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岩溶分布很不均匀,在岩溶发育的地方形成岩溶含水带。
脉状的含水带
脉状的含水带,即分布范围呈狭长脉状的含水带。
①断层破碎带含水带 即含水的断层破碎带。
②岩脉含水带 侵入于不透水围岩中的岩脉,沿脉壁及脉体裂隙较发育,形成含水带。③侵入接触带含水带岩浆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如果裂隙较发育时,可形成含水带。
管道状或洞穴状的含水带
地下河这是岩溶地区一种特有的岩石空洞含水形式,由大型水平溶洞构成地下河或地下湖。与含水带对应的岩石的相对不透水部份,则构成含水带的隔水边界,可称之为隔水围岩。隔水围岩一般是裂隙和岩溶都不发育的比较完整的岩石。
在基岩找水实践中,为了寻找含水层(带),常需寻找隔水层或隔水围岩。因为含水层(带)不能离开隔水层(围岩)而孤立存在。如果没有隔水层(围岩),含水层(带)中就不能保存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