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
浙江省桐乡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浙江省桐乡市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蚕示三牛“的记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农桑是国家之本,史书上都有皇后亲蚕、祭祀先蚕的记载。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伏羲、黄帝、嫘祖、蚕丛氏都充当过蚕神。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太古蚕马》就是一则“白马化蚕“的蚕神神话。一千多年来,“白马化蚕“这一远古神话传说在杭嘉湖蚕乡广为流传,流传最广当数浙北蚕乡。民间传说把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含山镇境内的含山,视为蚕神的发祥地和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习俗便由此而生,含山也由此成为杭嘉湖蚕乡的“蚕花圣地“。据史料记载,含山清明“轧蚕花“活动始于唐代。唐代乾符二年(870)始建含山寺(包括蚕花殿);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4)始建含山笔塔。据说含山有“十六殿““十大景“,其中马鸣殿也叫蚕花殿,供奉马鸣王菩萨(亦则蚕花娘娘),香火终年不断。正清明最为热闹,其活动的重心就是祭祀蚕花娘娘。
主要活动
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以背蚕种包、上山踏青、买卖蚕花、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为主要内容。
蚕农们每年清明都要来游含山、轧蚕花、踏踏含山地。蚕姑在踏蚕花地之前都要先到山顶宋塔旁的蚕神庙里进香。年长的人身背红布“蚕种包“,将自家头蚕蚕种纸置于包幞之中。上山绕行一周,让蚕种染上含山的蚕神喜气,以祈求蚕茧丰收。蚕妇们则争购石淙人出售的精美的彩纸蚕花,簪戴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上五、六枝蚕花,意为“甘蔗节节高,蚕花插在上面蚕养得好“。
含山西侧宽阔的含山塘里则大船小船摩舷撞艄,表演着各种水嬉节目。有民间武术表演、竞技活动等。这些活动名目较多,一般以各种形式的船只为载体。最引人瞩目的有“打拳船”(也称“擂台船”、“哨船”,在船上表演拳术。舞狮等节目,具有竞技性)“踏拔船”(也叫“浆船”或“快船”,以赛速度为主)“标杆船”(德清方向来的。近似杂技表演,在船上竖起的竹竿上表演,其特色为表演者女性居多)“龙船”等。彩旗招展,锣鼓喧天。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含山轧蚕花庙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带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它反映出桐乡蚕桑业高度发达的现实,为江南蚕桑生产、民间信仰、行业民俗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浙北蚕乡习俗的缩影,“含山轧蚕花”积淀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记忆。保护“轧蚕花”习俗,对丰富和完善中国乃至世界民俗活动和丝绸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承状况
最近的的“含山蚕花节“,规模空前,每年从含山附近各乡镇自发赶来参与的人数均在十万以上。上海、杭州等游客也慕名前来参加盛会,甚至还有日本专家远道而来考察。
保护措施
1991年,政府和社会组织,陆续投资1200余万元,不仅修复了含山塔,重建“蚕花殿“等传统设施,而且还连续举办了12届含山蚕花节。新添了“抬蚕花轿子““评蚕花姑娘““背蚕娘比赛““划菱桶比赛““摇蚕龙比赛“等娱乐类、竞技类活动,得到了广大蚕农的认可和响应。同时扩大含山“蚕花节“的对外影响力,以民间、民俗文化为主题,把含山“轧蚕花“纳入全国的民间风情旅游项目。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桐乡市文化馆(桐乡市金仲华纪念馆 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9月,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予以公示,2022年保护单位更名为桐乡市文化馆(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桐乡市子恺画院)。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项目保护单位桐乡市文化馆(桐乡市金仲华纪念馆 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桐乡市文化馆(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桐乡市子恺画院)。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1996年,含山成功举办了湖州含山蚕花节国际旅游活动。
重要荣誉
1998年,国家旅游局将含山蚕花节定为98华夏城乡游重点节庆活动之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6 18:4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